首頁>要聞 要聞
文登破解鄉村振興“三問”:讓基層有抓手 讓農民有奔頭
新華社濟南11月23日電題:文登破解鄉村振興“三問”:讓基層有抓手 讓農民有奔頭
新華社記者王建軍、鄧衛華、石超
“這日子過得和城里人沒啥區別啦。”11月初,深秋傍晚的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已是寒意初起。54歲的高村鎮南產村村民王秀玲“下班”回家剛洗澡出來,站在自家暖烘烘的100多平方米三居室樓房里,臉上洋溢著滿足感。
兒子一家已搬到文登城區工作生活了,家里四畝多地流轉給了鎮辦農業服務公司——高田農業發展公司集中管理,她在附近的西洋參種植園“朝九晚五”上班,加上老伴在鎮上打工,兩人一年有四萬多純收入。去年通過宅基地置換,又搬進了村集體新建的村民住宅樓,讓她人生第一次感到“當個農民也不差”。
土地流轉給越來越多的文登農民帶來生活面貌的巨大改善。在鄰近的高村鎮北產村,村黨支部書記叢培生說:“過去村里人種地都是靠天吃飯,一直困在土地上的話,很難有奔頭。通過土地流轉,大家嘗到了甜頭,更圓了老百姓的致富夢。”
過去,文登區土地撂荒、碎片化、農業邊緣化,農村集體經濟增長乏力,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問題突出。文登區60歲以上老齡人口17.7萬人,占總人口的30.7%,其中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達到40%以上。
“土地誰來種、怎么種”“農村集體經濟怎么增收、怎么發展”“鄉村誰來治理、怎么治理”,三大問題成為文登區探索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文登區將鄉村振興作為城鄉協調發展的突破口,有針對性地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等“十項工程”,構建促進和支撐鄉村振興的基本框架體系,讓“沉睡”的土地“動起來”,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在高村鎮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大廳里,記者看到一些村民前來辦事,村民對服務中心的成立很是高興,認為這一舉措解決了多年他們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文登區副區長孔軍說,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作為“十項工程”之一,既能為農戶提供農資、耕地、播種、管理、收獲、銷售等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還可以指導村級集體將零散、閑置、撂荒的地塊集中起來,由中心提供農業生產托底服務或流轉招商。“新模式下平均每畝土地能夠節約生產經營成本約100元,農作物產量提高10%以上,每畝土地能夠增產增收150元左右”。
“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建成后,農民從耕種、管理、收獲、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可以交由該服務中心托管。‘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或將得到解決。”孔軍說。
土地“動起來”,產業“活起來”。近40年前,文登人開始與西洋參結下不解之緣。隨著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的推行,從一村走向一域的文登西洋參再次向規模化種植加速,如今已形成穩定種植面積5.5萬畝、年出圃面積1.5萬畝的全國重要的西洋參主產區。
“跳出產業鏈末端,我們最終靠的是科技化、生態化和品牌化。”文登西洋參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劉新偉說。如今,文登已整合構建起“政產學研金”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支撐體系,全力培育提升集藥材種植、醫藥工業、商貿物流、康養旅游于一體的西洋參全產業鏈條。種參大戶王文水,除了種參,還有了實體店,注冊了網店,投資建起了西洋參飲片廠,每年收入一千多萬元。
文登區委書記吳宏飛說:“‘十大工程’中還有供銷為農服務全覆蓋工程、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工程、村級事務陽光平臺工程等,通過黨建統領全面協調推進這些工程,最終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讓群眾的‘獲得感’更強。”
編輯:曾珂
關鍵詞:文登破解鄉村振興“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