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以影像的方式打開歷史——洛文希爾攝影收藏中的19世紀中國
福建閩江金山寺(攝影) 1870年 約翰·湯姆遜
圓明園養雀籠(攝影) 19世紀70年代 托馬斯·查爾德
“與語言文字記錄的歷史相比,攝影記錄的歷史具有某種‘宛如眼前’的在場性。于是,在推理和想象之外,人們有了第三種與歷史相逢的方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說,紀實影像雖然不能替代所有的歷史證物,也無法滿足人們所有的歷史想象,但它的確帶給人們一種反思歷史的新形式。
11月27日,“世相與映像——洛文希爾攝影收藏中的19世紀中國”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了活躍于19世紀的21個知名攝影機構和攝影師(部分佚名)的120件攝影作品,涵蓋人物肖像、風物景觀、市井生活、城市和建筑等多項內容,較為全面地映射出19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的風貌。
19世紀下半葉是中國重要的轉型階段,是衰敗腐朽與求強圖變并存的時期,也是經濟活動相互匯通、文化思想西學東漸、政治變革潮起潮落的時代。而此時,發明不久的攝影技術進入中國,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全面記錄那個時代。展覽中的許多照片對于人們了解這段時期的中國文化非常重要,同時它們也體現了攝影實踐在中國的發展過程。
從日常百業到城市風貌、中國風俗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如灑掃、紡織、理發或戲服扮相等,在展廳中一一展現。威廉·桑德斯拍攝于1871年的《中國生活和人物速寫集》為觀者提供一個了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窗口,他記錄了諸如紡織工人、衙門里的請愿者等各式人物,這些場景經過巧妙的設計,盡可能地還原真實生活。山本贊七郎的《騾車》、托馬斯·查爾德的《駝隊》,記錄了當時熙來攘往的商業活動和載運貨物的場景。威廉·桑德斯的《上海豫園湖心亭》中精妙的幾何對稱性與托馬斯·查爾德《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中的蛇形橋拱都是優秀的視覺藝術作品,亨利·坎米奇所拍攝的《上海龍華寺》及《蘇州的橋》中奇特的不對稱性則凸顯了這些建筑令人過目難忘的特質,這些建筑攝影中所呈現的驚人細節具有強大的美學力量,對建筑史學家以及建筑保護工作者而言更是彌足珍貴。
肖像照也是展廳中極其亮眼的部分。一幅好的肖像照能令觀者從畫面中感知到被攝者鮮活的人性——他們的思想、情感、性格以及面對鏡頭時的態度。展覽中的許多肖像照片情感細膩、真切動人,如桑德斯拍攝的《廣州女子像》,被攝者動作羞澀,甚至帶著防御的姿態;托馬斯·查爾德的《新婚夫婦》中,主人公春風滿面又有一絲謹慎;梁時泰所拍攝的《李鴻章》是一幅包含沖突性的杰作,照片中李鴻章的身體姿態猶如新生,面部表情卻仿若還在沉思;而約翰·湯姆遜所拍攝的李鴻章則完全是另一種氣勢:兩手備于身旁,肩膀后撤,如同將要應戰的拳擊運動員。
“這些珍藏至今的圖片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詳實的史料,而且生動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氣息和美學風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介紹,攝影進入中國,首先形成科學對傳統文化觀念的沖擊,尤其是它對人類影像強大的攝取能力,對于一個習慣以陰陽來解釋世界、分析自我的民族來說,是存在許多憂慮的。因而早期進入中國的攝影師在推廣攝影方面煞費苦心,他們首先說服皇族和貴族接受攝影,然后進一步傳播并影響商人和普通民眾。上流社會的示范性生活風尚產生了積極作用,最終推動攝影成為那個時期最時尚的事物。這種風尚促成的市場客觀上形成了攝影文化的良好生態,導致越來越多的攝影家來到中國,同時本土攝影力量諸如香港的賴阿芳、天津的梁時泰以及眾多商業攝影機構開始興起?!皵z影介入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是個重要事件,它如同一個杠桿的支點,對于撬動傳統、封閉的思想具有關鍵性意義。”蘇丹說。
據了解,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從史蒂文·洛文希爾收藏的1.5萬多張中國早期攝影照片中精選而出的,都是由當時活躍在中國的頂尖攝影師所拍攝。“從河流到山川,從長城到紫禁城,這個以在中國拍攝的原版照片為主的展覽捕捉了19世紀中國的歷史建筑、祭祖遺跡、民族面孔以及傳奇美景。這些照片中已經消逝的人和地方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同時也是現代中國被建立的基石?!甭逦南栒f,放眼世界攝影史,中國早期攝影最為稀有珍貴,但這些照片迄今沒有被中國乃至國際學者大量研究和利用?!白鳛橐幻丶遥业淖罱K目標是希望通過收藏來創建和保存一個偉大民族與國家的視覺史。希望我的收藏可以激發人們反思這些圖像,并為中國和國際學者以及大眾提供啟發,促使他們去接觸和了解中國攝影藝術這個令人興奮的重要領域?!保ㄓ浾?高素娜)
編輯:楊嵐
關鍵詞:攝影 中國 歷史 以影像的方式打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