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遙感報告:三亞珊瑚礁核心區4處旅游設施疑似擴大
原標題:自然保護區遙感報告:三亞珊瑚礁核心區4處旅游設施疑似擴大
近日,環境部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變化遙感監測報告》,其中披露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141處新增或規模擴大的采石場、工礦用地、旅游設施等疑似問題點位信息。
澎湃新聞梳理報告發現,其中安徽揚子鱷和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為突出,前者有7處位于核心區的工礦用地存在規模擴大現象,后者有4處位于核心區存在疑似旅游設施規模擴大現象。
安徽揚子鱷保護區在今年10月因核心區違法違規建設而受到廣泛關注。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保護區在2017年12月被中央環保督察通報存在多項違法違規建設、管護不力等問題。
12月5日下午,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保護區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說,目前暫未收到上述遙感監測報告信息,接報后將按要求去現場復查并形成報告。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此前中央環保督察通報的問題已進行整改,目前保護區邊界不清、位于陸上的保護區實驗區中存在房產項目遺留問題等頗為棘手,此外,該保護區正申請調整保護區面積,形成調查報告后將上報審批。
根據環境部通知,各省級環境廳將組織地方政府和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開展實地核查工作,并對核實發現的問題依法依規處理,環境部將對核查整改處理情況進行強化監督。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保護區曾被中央環保督察通報
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保護區成立于1990年9月,在前述衛星遙感監測報告中,該保護區有4處位于核心區的旅游設施點位存在疑似規模擴大跡象,占地面積分別為3.42、2.69、0.31和0.09公頃。
按照1994年開始實施的《自然保護區條例》,保護區內部可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其中核心區原則上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緩沖區只準進入從事科研活動,而最外圍的實驗區則可開展旅游參觀、繁殖珍稀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12月5日下午,該保護區管理處一名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說,目前暫未收到環境部剛剛發布的衛星遙感監測報告,一旦收到報告,將按規定赴現場開展核查并形成報告。
2017年12月23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海南反饋督察意見時指出了該保護區存在的多處問題。
其中“三亞市政府2012年至2015年多次干預相關部門正常執法活動,導致位于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帶200米范圍內的小洲島度假酒店項目持續違法建設。2016年還授意相關部門為該違法項目補辦手續,直至督察進駐期間才懾于壓力撤銷有關審批”。
督察還指出,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932公頃陸域面積長期未納入實際管護,實驗區存在大量建設項目,三亞市對侵占保護區10.2公頃的亞龍灣瑞吉度假酒店配套游艇碼頭長期不查處。人類活動頻繁的鹿回頭片區大洲島海域和小東海海域活體珊瑚蓋度分別從2013年的42%和18%下降到2016年的20%和5%。
被通報后,海南隨即開展相關整改工作。
據新華網今年1月18日報道,針對中央環保督察組移交的9宗生態環境損害案件,海南省成立9個調查組,并要求各市縣立即實施“雙暫停”,即在建項目暫停建設;房地產項目暫停銷售和宣傳,其他酒店、餐飲、旅游、娛樂等經營類項目暫停營業。
涉及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的小洲島房地產項目10多層的填海違建已經拆除。三亞市制定方案,對受破壞海域珊瑚進行修復。
三亞珊瑚礁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說,中央環保督察指出的問題已“整改得差不多了”,但他否認核心區存在旅游設施和房地產項目。
三亞珊瑚礁保護區正申請調整
“陸地上的房地產項目,都在實驗區,核心區沒有旅游設施和房地產項目,小洲島也都在實驗區。”前述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該保護區自今年九、十月間已開始推進面積調整工作。
據中國海南政府采購網11月18日發布的《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面積調整工作中標公告》,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已委托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系統性地進行三亞海域珊瑚礁資源環境的調查研究,編制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調整的申報材料。
上述珊瑚礁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說,保護區面積調整主要是基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考量,該保護區成立較早,與許多保護區一樣,該保護區邊界并不明晰,甚至圖紙就有三個版本。
“有很多版本,有的是把陸地的整個鹿頭半島都劃進來了,有的面積又不一樣,不是很明確,所以想進一步明確保護區邊界范圍。”上述工作人員說,目前的構想是將保護區陸上10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置換到海洋里,保護區總面積不會有變化。
上述工作人員說,下一步將調查哪一塊海域里的珊瑚較好,隨后與陸地面積置換后,將相關海域劃入保護區。
但上述工作人員同時表示,國家級保護區調整難度較大,需要報國務院批準,還需要一步步走程序。
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相關專家對澎湃新聞說,目前有很多保護區申請調整,但若要判斷保護區劃分得是否合理,需要有長時間的分析,進行充分的科學評估和詳細論證。
“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前人。”上述專家說,根據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目前國家級保護區僅有自然條件變化致主要保護對象生存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批準成立保護區之前區內存在建制鎮或城市主城區等人口密集區、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要等三種情況可以申請調整。
遙感報告中141處疑似問題點位涉及55個保護區
除了安徽揚子鱷保護區和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這份人類活動變化遙感監測報告里,還有其他5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列其中。
澎湃新聞梳理報告發現,報告中的141處點位共涉及全國5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變化情況多為疑似規模擴大。
其中安徽揚子鱷、海南省三亞珊瑚礁、河南董寨、黑龍江饒河東北黑蜂、吉林黃泥河、遼寧雙臺河口、四川長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魚類等七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及點位較多。
點位最多的為黑龍江饒河東北黑蜂保護區,共有16處疑似問題點位,除兩處采石場外,其余均為工礦用地,有15處在保護區最外圍的實驗區內,有一處采石場位于保護區緩沖區。
點位第二多的便為安徽揚子鱷保護區,共有14處疑似問題點位。
位于安徽宣城的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違規建設問題在今年10月曾引起廣泛關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成立督導組赴該保護區開展檢查督導,當地承諾按時間表開展相關整改工作。
點位數量超過十處的還有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8處采石場和5處工礦用地被衛星遙感監測到疑似存在規模擴大現象,有12處位于保護區實驗區,1處位于保護區緩沖區。
在上述保護區中,安徽揚子鱷和三亞珊瑚礁保護區曾因違法建設問題被通報。
值得一提的是,環境遙感監測近年來正成為中國環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工相關專業人員此前曾對澎湃新聞表示,自2009年起,原環保部開始將衛星遙感、無人機技術等高科技手段應用到了日常工作中,自2016年起,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已經實現了每年兩次、對400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遙感動態監測。
隨著監測技術手段的日益成熟,衛星遙感監測技術的應用逐步擴展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管工作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為及時發現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了線索。
2017年7月19日,環境部印發了《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及核查處理辦法(試行)》,其中規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常規遙感監測每半年開展一次,遙感監測技術單位應當在每年的三月和十月上報上一年度下半年和本年度上半年的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常規遙感監測報告。
省級自然保護區常規遙感監測每年開展一次,遙感監測技術單位應當在每年的六月上報上一年度全國省級自然保護區常規遙感監測報告。
“我們通過衛星在一年之內看兩次,然后再進行比對,問題就無處遁形。”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王橋曾如此闡述衛星遙感在自然保護區管理中的作用。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三亞珊瑚礁核心區4處旅游設施疑似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