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十年磨一“艦” 英氣傳千古
在中國近代史上,湖北武漢是一個重要的存在。晚清重臣張之洞在此創辦漢陽兵工廠,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首義于此。1938年武漢會戰(又名“武漢保衛戰”),是抗日戰爭從戰略防御走向戰略相持階段的重要轉折點。在這次會戰期間,一代名艦中山艦被日軍炸沉于長江金口水域,攜著歷史的滄桑印記和戰士的熱血英魂沒入江底,直到近60年后,才得以重見天日。
“一代名艦,千古流芳”——原國防部部長遲浩田上將曾為中山艦題詞。在今天的武漢市金口古鎮、金雞湖畔,中山艦博物館巍然矗立,經打撈修復后的中山艦停駐于此。作為專題性紀念性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山艦博物館生動再現了中山艦的傳奇經歷,將80年前的歷史風云拉到人們眼前。
中山艦艦體
本文配圖均由中山艦博物館提供
中山艦纜繩發射器
中山艦上使用的電取暖器
復原一代名艦
從中山艦紀念園區大門進入,漫步棧橋,穿過波光粼粼的金雞湖,呈現在眼前的一座造型獨特的建筑就是中山艦博物館。中山艦博物館館長王瑞華對本報記者說,為了安放打撈出水的中山艦,當年選址時,按照“史為地近”的原則,最終決定將博物館修建在中山艦的蒙難地——武漢市江夏區金口鎮。為使“艦不離水”,三面環山、距中山艦沉江處1.5公里的金雞湖成為其安身之處。
從外觀上看,采用“艦館合一”設計的中山艦博物館形同一艘戰艦,頭沖金雞湖,好似昂首待航。博物館由兩幢相連的建筑構成,艦體陳列廳為全鋼架構,中山艦穩坐其中。據介紹,為了在遷移過程中不對艦體造成損壞,博物館最初只建了三面,直到中山艦整體遷入后才封起最后一面鋼構墻。
步入氣勢恢宏的博物館大廳,記者來到中山艦艦體陳列處。未見中山艦全貌,左舷尾部鑲嵌的銅板鎏金“中山”二字先映入眼簾。中山艦原名“永豐艦”,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易名。1997年,打撈中山艦時,潛水員首先探摸到這“中山”二字。可以說,“中山”是中山艦的身份證。
順著樓梯往上走,視野變得開闊起來。二樓平臺環繞中山艦一周,整個鐵灰色的艦體一覽無遺。中山艦是鋼木結構的潛水型炮艦,長62.48米,最大寬度8.9米,吃水深2.44米,排水量780噸。武漢會戰期間,中山艦甲板上的設施幾乎全部被炸毀。本著“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文物修復原則,中山艦恢復了1925年改名時的歷史原貌,包括艦體外觀及艦載裝備、設施和部分艙室。“雖然中山艦看上去不大,但有110個大大小小的艙室,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中山艦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部副主任田夢瑩說。
據介紹,除了后期修造的部分,艦尾部的尾軸、托架、舵板都是艦上原物,還保留了1938年與日軍浴血奮戰時的兩處創傷痕跡。順著田夢瑩手指的方向,記者清楚地看到右舷鋼板上裂開的彈坑,還有駕駛艙上方炸彈炸開的大洞。兩處傷痕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戰爭情景。
中山艦在1997年被打撈上岸后,又歷經了十余年的時間,才成為人們今天看到的樣子。1997年1月28日,經過100天的打撈,中山艦終于露出水面,銹跡斑斑,裹滿泥沙。1999年11月,漫長而又艱辛的修復與保護工程在湖北船廠開始。2001年9月,修復竣工。2008年5月,中山艦才從湖北船廠整體遷入目前的中山艦博物館艦體陳列廳。
“在浮船塢的承托下,先走水路,逆江而上到達博物館附近,然后破江堤,走旱路,把20多個高壓氣體填充皮囊放在艦艇下,用大型卷揚機帶動鋼繩在前面拖拉。”田夢瑩介紹,短短數百米的距離,花了五六天時間才走完。從獲得打撈權、整體打撈成功,到修復艦體、選址建館等,中山艦的打撈、修復、陳列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與智慧。這個曾經看來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終于變成了現實。
訴說歷史風云
作為中國現存的唯一一艘有近百年歷史的軍艦,中山艦見證了歷史的風云變幻。在26年的服役生涯中,它經歷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孫中山蒙難、“三二〇”事件、武漢金口血戰等事件。步入博物館二層的史跡陳列大廳,中山艦的故事在記者眼前鋪陳開來。
1910年,清政府為重建海軍,向日本長崎三菱造船所訂制了永豐艦,也就是后來的中山艦。但當1912年6月永豐艦建成下水時,清王朝已經覆滅,永豐艦由民國政府接管。1913年,永豐艦被編入北洋海軍第一艦隊。之后,它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討袁運動和護法運動。1922年,深受孫中山信任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發動叛亂,孫中山登臨永豐艦指揮平亂。在激烈的炮戰中,永豐艦載著孫中山沖出叛軍包圍,九死一生。正是因為這段歷史,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廣州革命政府將永豐艦易名為中山艦。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次年,武漢會戰打響。時任中山艦艦長薩師俊奉命率中山艦移防金口至嘉魚、新堤沿江一帶。10月24日下午,6架日軍轟炸機突然飛臨中山艦上空,輪番對其展開轟炸。
薩師俊隨即率艦攻擊,但艦首的厄力肯炮在連續猛烈發射后發生故障,左舷中彈,接著鍋爐艙、機器艙也被炸起火。薩師俊雙腿被炸斷,左臂受重傷,仍堅持指揮,不肯離艦。但此時中山艦已失去動力,進水嚴重,艦身大幅傾斜超過40度,已無望得救。在部下的再三要求下,薩師俊方才和受傷官兵登上舢板離艦。然而,載有傷員的舢板遭到日機掃射攻擊,薩師俊中彈,當場殉難。當日,和薩師俊一同殉難的還有24名官兵,全艦戰士僅有18人生還。在戰斗結束10分鐘后,中山艦緩緩下沉消失在江面,結束了26年的壯烈航程。
為了紀念這25位抗日陣亡將士,在金雞湖對岸的牛頭山頂,建有中山艦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25根劍指藍天的雕塑柱,象征著在中山艦上英勇迎戰日本軍機、不幸陣亡的25名將士。這25根參天立柱,也與停駐在博物館的中山艦遙相呼應。
傳承愛國精神
金雞湖早已褪去了戰爭年代的紛亂動蕩,呈現一片安寧與靜謐。目前的中山艦紀念園區由中山艦博物館、中山艦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園和游客服務中心三部分組成。
博物館第三層陳列著出水文物。當年,隨著中山艦整體打撈出水,5000余件/套文物也得以重見天日,其中珍貴文物1716件/套(含國家一級文物60件/套)。在出水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電報紙、裝滿汽水的玻璃汽水瓶、電取暖器、西門子電風扇,還有乒乓球拍、飛機模型、棋牌和“國光”牌口琴,生動展現了艦上戰士們的文娛生活。此外,還有用于戰斗的炮彈、子彈和步槍。在出水的“北伐軍銘文步槍”上,“革命軍為主義而戰,不怕死不愛錢”這14個字依稀可見。雖然經過59年的江水浸泡、泥沙淘洗,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中山艦將士誓死抗擊日寇、為民族而戰的英勇氣概。
因中山艦所具有的特殊歷史意義,中山艦博物館每年都會迎來大批海內外游客,其中不乏各界名人和臺灣友好人士。2017年11月,臺灣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赴中山艦博物館參觀。黃埔軍校老將軍、中華四海同心會等民間組織成員都曾專程從臺灣趕來。
中山艦博物館是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在采訪過程中,來自武漢市新城小學的學生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觀展。王瑞華說:“2016年和2017年,中山艦博物館每年都會接待逾60萬參觀者。除了紅色教育基地外,這里還是武漢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的實習與實踐基地。”為了與中山艦相呼應,館內講解員都身著仿海軍軍服式樣的服裝,顯得英姿颯爽。
眼前佇立著的中山艦,仿佛在向世人無聲講述著中國近代海防和革命抗戰的艱苦歷程。中山艦經歷的苦難、艱險、悲壯,被定格為艦體上的兩處傷痕。而傷痕與苦難背后,展現的正是中華兒女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中山艦 博物館 打撈 武漢市 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