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傳統題材的“詩意江南” 如何以現當代形式表現?
開幕式現場合影
“詩意江南”第十七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在中華藝術宮展至12月16日
編者按:32年前的1986年,中國第一個“雙年展”誕生,這個最早定下兩年一屆的周期性項目,便是上海美術家協會舉辦的“海平線”展覽。
“海平線”設立的第一年,中國美術界正進入“85思潮”時期,國際上形形色色的美術觀點、展覽進入國內,既開拓了眼界也帶來了新挑戰。那什么樣的展覽才能適應當時變化了的藝術環境?
展廳現場
上海美協在舉辦“海平線”展覽也考慮到這一問題,于是在策展之初便讓“理論先行”,邀請史學界、哲學界、文藝界、批評界的專家學者50余人,一連開了3天研討會,為展覽謀劃學術定位和發展路徑。終于,一個為上海本土中青年提供平臺,將美術展覽、文化傳播和學術研討融為一體,開啟一種嶄新的學術機制的“海平線86繪畫聯展”啟動。
從首屆開始,海平線打破了規矩,邀請非美協會員參展,開始發現新人,培養新人,鼓勵探索創新,因此展覽本身便具有先鋒性和前瞻性、獨特性和多樣性、探索性和學術性。這些特性在往后的每一屆不斷調整的展覽中,均得到驗證。
展廳現場
特別是進入社會經濟迅速繁盛,藝術逐漸多元化的新世紀,“海平線”也加快了調整步伐。如2000年第八屆“海平線”開始采用策展人制度,朱國榮、王劼音擔任首批策展人,參展范圍也逐漸擴大至“海飄”、外地等與上海有聯系的藝術家;面對如火如荼的當代藝術,2006年“海平線”將關注點落在當代藝術領域,到2010年,更將第十三屆主題更改為“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作品樣式已從傳統的油國版雕拓展到裝置、影像和公共藝術,并首次邀請外國在滬藝術家參加展覽。
而于2014年起固定在中華藝術宮展出的“海平線”,開始自我總結。而后一屆的2016年,由丁設策展的第十五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將主題定為“意象再造”,在國際語境下對東方文化價值的重新審視。當時丁設在研討會上介紹:“展覽從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認知中,回歸到對東方文化的認知,重新尋找東方文化的質性和文化個體心理的回歸。”
“詩意江南”第十七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現場
近期,第十七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在中華藝術宮啟幕,今年更是打破了維持32年的地域特性,引進24位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的中青年藝術家的150余件作品,這一舉措可以說是“海平線”的又一次學術飛躍。
而引起這一變化,在今年策展人朱國榮看來,主要是因為“時代的發展和藝術家觀念的變化,在國際交流頻繁和探索開放的環境中,‘海平線’必然要引起新的變化。”
回顧往屆會發現,除了2014年第十五屆“海平線繪畫-雕塑特別展”因為總結,而邀請了80余位歷屆“海平線”參展藝術家外,其余屆參展藝術家數量均被控制在30位左右。而今年雖然擴大至三省一市,但仍僅邀請了24位藝術家參展。提到今年的作品選擇,策展人朱國榮表示:“不同地域的藝術家一起來詮釋‘詩意江南’,必然會產生一種新的面貌。作品在選擇上也遵循現代性、當代性和創新意識,此外還具有傳統文化精髓的詩意和美感。”
展廳現場
直至今年舉辦,“海平線”作為上海美協的品牌展已經走過了32年,這期間致力于為上海中青年美術創作力量提供平臺,相繼推出了400余位藝術家,而這些藝術家也大都成為上海美術界現今的中堅力量。因此,與其說展覽具有生命力,不如說其背后的“蝴蝶效應”已遠超畫展本身意義。
也許就如上海美協副主席、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所言,“海平線”依舊具有生機,是因為始終有新意和創新精神,這也恰恰是“海平線”價值所在。
本次策展人朱國榮
那么,今年“詩意江南”第十七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又帶來了哪些“新”作品?
【直播回放】策展人朱國榮:持續30多年來的“海平線”品牌展 變了的背后
“展覽需要體現當下時代的特色”,因此主題定位于“詩意江南”。而江南題材除了小橋流水的江南風景,還包括江南人文精神和江南特色,具有廣泛含義。因此朱國榮在策展之初便將從傳統概念上抽離,以現當代形式呈現,“將傳統的江南文化進行現代性的解釋。”
作品中??既有油畫、??丙烯??、雕塑、燈光??裝置等,還融入具象、抽象、寫意等組合,真實的反映了上海文化特性,是一個“交叉學科跨界展覽”。展覽現場并沒有以地域為區分,而是融合呈現。其中的亮點之處是,作品旁的展墻上均配有江南意境的詩句,而每位藝術家也在各自介紹上以詩句來描述作品,“這也許為策展帶來新氣象,也為上海文聯今后跨界展覽提供啟示作用”,朱國榮表示。
羅陵君《徐匯藝術宮(淮海中路1413號)》 150×450cm 綜合材料
展廳進門處左邊滿墻的小幅組畫是上海市上海中學老師羅陵君的作品。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80后”,羅陵君擅于畫上海特色建筑,他用畫筆把兒時記憶中的老房子描繪出來,每個房間中不為人關注的室內場景總隱藏著許多故事,如洗手間、鋼琴、樓梯…并列展出他的另一件大尺幅作品,描繪是徐匯藝術館頂樓場景,從他的畫里面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積淀。
陳迪 海上紅韻 2 140×185cm 布面油彩 2018 年
同樣是描繪室內場景,與羅陵君作品形成對比的是陳迪描繪江南古建筑的《海上紅韻》系列。陳迪自小受中原文化影響,如今又受江南文化浸潤,所以他試圖從二者之間找到某種聯系,通過對物象的理解、概括,以單純的形式語言來闡釋物我關系,為自己的創作提供新的可能。
“將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既形成對比,也表現了對江南文化的不同追求”,朱國榮說到。
牛安 江南系列-R1FF 直徑142cm 布上綜合材料 2016-2018年
而展廳進門處右邊是藝術家牛安具有視覺震撼力的“江南系列”。牛安從美國回中國的理由是想做一個中國藝術家,她嘗試在作品中多透露出一些江南的情結,而園林便是她尋找靈感的地方。她以江南特色的假山石為題材,并不是簡單的描繪,而是把理解的石頭畫出來,畫出它的喜、怒、哀、樂。并融入新材料,隨著光線和角度變化,材料回會折射出耀眼的色彩,這種新材料在過去傳統繪畫中少見。
李煜明 窗外 150×11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選擇李煜明的作品,“是因為整個展覽需要寫實又具有詩意的作品”。李煜明是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他的架上油畫作品中始終堅持一種“經典與唯美”的視覺效果。雖然作品描繪的是平常生活中平淡事物,但卻很有韻味,而且體現出了目前上海青年油畫家的創作水平。
鄒向群 空亭(組合) 80×36cm ×6 木板紙本綜合材料 2017 年
版畫家鄒向群本次展出的《空亭(組合)》極有特色。他以木板為底,把這個江南景色簡練成抽象裝飾畫的場景,具有裝置意味。而不斷對材料進行嘗試的過程,在鄒向群看來享受藝術本身給我帶來的快樂是最重要的。
宋巍《大倉橋》系列(左)
《大倉橋》系列是宋巍對傳統風景進行理解后的再創作。畫面充滿動感,既有印象派風格也有表現主義。對于這一系列,宋巍通過一年的寫生與重構,畫面的形已經了然于胸,對用筆的變化和色彩的變化不斷理解,呈現出上海之根松江大倉橋兩岸四季的不同感受,真誠而真實的傳遞出大倉橋最本真的美。他認為,“詩意江南”所呈現的往往是藝術家對這個大時代和所處地域的一種歸屬的理解和詩意的表達。
韓玉 城堡 150×300cm 油畫 2017 年
韓玉的作品非常概括、簡潔,并帶有波普性的現代畫風。她描繪的是日常常見的事物,如凳子、洗碗液、便簽貼,并用鮮明色彩和組合來表現,因此與完全寫實的方式并不相同。她認為,“江南”之所以能孕育眾多藝術家,除了與特有的地理風貌有關,也與“江南”獨特的經濟社會形態與人文氣息密不可分。
周小平與12位藝術家的《枕頭與椅子》
在第一展廳與第二展廳的中間空間,首次集中亮相雕塑家周小平跨界合作的12件作品《枕頭與椅子》。
在德國碩士畢業時,教授曾對周小平說:“你必須不僅僅是位藝術家,更應該是位藝術的傳播者。”這句話周小平一直記得,本次《枕頭與椅子》系列,她希望通過一件雕塑作品,把站在當代藝術前列的、作品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畫家,以及他們的創作,通過影像、文字,用記錄歷史的方法記錄下來,因此每件作品給觀眾的感受均不相同。
何曦、周小平 《枕頭與椅子》 55×70cm 樹脂、丙烯 2017 年
周小平與王劼音的《枕頭與椅子》
畫家王劼音是第一位在《枕頭與椅子》上創作的藝術家,陸續加入的有洪健、何曦、黃淵青、倪志琪、盧治平、牛安、黃阿忠、王遠、何偉、孫良、趙曉音、劉樺、梁友松、查國鈞、周長江等近二十位畫家、版畫家及建筑師。
朱國榮認為,這是一個新的藝術形式,“把它納入展覽是希望通過這樣的組合,讓人感受到甜蜜的夢想。”
莊重 影之舞之二十一 194×390cm 布面油彩 2013 年
江蘇藝術家莊重《影之舞》系列油畫作品,以水塘的倒影來表現江南風景,千姿百態的樹影婆娑、落葉飄零。莊重將攝影和印象派風格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他認為,江南其實是一個極具風雅的精神象征,如今處于視覺圖像化的??時代,該如何去解讀這種詩意的意境和心靈體驗,在本次作品展覽中是得以體現。
鄒東方 人間樂園 150×150×200cm 綜合材料 2018 年
上海雕塑家鄒東方曾于1991年前往東京藝術專門學校研究雕塑藝術,本次亮相的雕塑均采用將雕塑、投影和繪畫三合一的趣味方式。燈光照射在小動物雕塑上而映射出的自然投影,與藝術家在白色地板上繪出的想象圖案結合,在視覺上形成一個假象,帶觀賞者進入我的空間臆想語境。她作品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有它的存在意義,而藝術家是在享受著創作過程,也是對自己世界觀的一種解讀。朱國榮認為,這種方式特別也很有創意。
孫靈《蘇州河志》系列
孫靈 “蘇州河志”之“四川路橋” 86×70cm 絲網 2016 年
上海本土版畫家孫靈的作品多以蘇州為題材,本次一組《蘇州河志》系列,共三幅,分別是“四川路橋”、“大隆機器廠”和“北新涇風光”,表現的是蘇州河的過去。而作品中,孫靈也嘗試在畫面上加入一些關于蘇州河的文字記載,通過把文獻歷史中關于畫面場景文字內容表現出來,與畫面渾然一體。因此她的作品是歷史文獻與現代繪畫結合的表現方式。
李晴艷 田野 85×110cm 油畫 2017 年
來自上海金山區藝術家李晴艷描繪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城中宅系列 1-8》、《都市村莊》和《田野》正是處于江南地區的上海——浦東郊區的老宅,和過去傳統農村不一樣的是,她的畫面中既有傳統景象又具有現代感受。李晴艷從小生活在這樣的老宅子里,對宅子旁邊的田地,河流,房屋,以及田里的麥子、地里的蔬菜瓜果等有相當深厚的感情。但隨著拆遷,這樣的建筑越來越少,所以她想用自己的畫筆將這些美好的景象記錄下來。她將造形上升為一種哲學,畫面形象是從無到有的漸進過程。
而她小尺幅的《閑花草系列 1-12》,會讓人聯想到西方靜物作品,其實畫中所描繪的是江南地區的人們在生活中隨手養殖的花卉及水果等。這也體現了現代年輕的藝術家,在接受國外藝術技法時的反思。
古璐《放鶴》雕塑
不同于之前的當代性雕塑,浙江藝術家古璐《放鶴》雕塑中鳥籠的造型和人物,包含了中國畫風的意味,是他對宋代文人畫的致敬。另一件作品《吳昌碩像》塑造中透出我對這位海派畫家的敬仰之情,塑造語言試圖以吳老印章和書法中“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的意味,“出鋒鈍角”式的形體表達,塑造出自己對大師的情感印象。
從以上作品可以看出,本次展覽對作品的包容性很大,作品中新的創作觀念、表現形式以及新材料的應用,綜合起來可以形成目前長三角地區中青年藝術的整體面貌。而朱國榮也直言,“海平線”已經持續了17屆,每一屆都要有新亮點會比較困難,“但每一屆都必須要有創造性,如果沒有創造性便不會給人新意。”
編輯:楊嵐
關鍵詞:藝術家 海平線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