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破解民企融資難,“有形之手”如何發力?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破解民企融資難,“有形之手”如何發力?
新華社記者
民營企業融資問題近期受各方關注,在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時,政府部門的“有形之手”如何發力?他們是怎樣搭平臺激發民企活力的?記者日前走進山東、廣東、北京、浙江等多地了解情況。
各項措施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紓困基金。這些基金一般分債權和股權兩類。山東省國資委副主任樊軍介紹,山東成立的紓困基金首期規模約40億元,其中債權基金主要化解上市公司大股東股票質押風險,股權基金用于上市公司健康發展。
談起基金對企業的幫助,深圳一家在中小板上市的電子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政府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出手救助,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此前這家公司股票質押觸及平倉線,目前深圳市高新投已接手公司股東部分質押的股權,暫時緩解了質押風險。
得到紓困基金的支持后,一些企業也降低了股東的資金杠桿率,讓企業經營更加穩健。比如,12月6日晚間,杭州的中威電子、華策影視、華鐵科技分別發布公告稱,日前與杭州國資相關公司簽署股權轉讓框架協議,降低控股股東資金杠桿。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各地方政府直接成立或聯合推動相關企業成立的紓困、發展基金總額已達數千億元,支持了一些處于危難的民營企業。如,北京海淀成立了100億元規模的優質科技企業發展基金、浙江成立了100億元規模的浙江省新興動力基金等。
除了直接“輸血”,央行等部門還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幫助企業發債。比如,北京碧水源公司日前成功發行14億元債券。這只債券最大特點是中債信用增進公司、交通銀行聯合創設了信用風險緩釋憑證2.5億元,為這只債券加持信用,消除了投資者的顧慮。
“這次支持工具明顯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市場各方信心,隨著政府各項支持政策的不斷落地,企業的融資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融資效率進一步提升,企業面臨的融資環境將會得到改善。”碧水源財務總監闞巍說。
圍繞資金做文章的“有形之手”不斷發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經營的“燃眉之急”。而在資金直接幫扶之外,政府還圍繞信用做文章,不斷改善民企的融資環境,幫助銀行對接民營企業,提升民企融資的可獲得性。
比如,浙江市場監督管理局成立“浙江省小微企業云平臺”,與銀行通過大數據交換,提升民企貸款效率。浙商銀行紹興分行小企業部經理厲永剛說,5月份至今,分行通過該平臺已接觸了800多家企業,近150家通過審核放貸,放貸總額3.5億元,“而前年整個分行新增客戶也就400多家”。
實際上,浙江很早就開始探索政府搭臺幫助企業融資。記者在臺州采訪發現,地方政府2014年便開始主動建設基礎信息平臺,實現企業重要公共信息一網查詢。目前,該平臺將市場監管、稅務、水務、電力、海關、法院等15個部門81大類1100多個細項進行整合歸集,實現全市59萬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全覆蓋。
“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把信息免費向銀行開放,解決了企業自主提供信息失真、金融機構跨多部門獲取信息難、部門信息共享難等難題,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使企業成為‘透明人’。”人民銀行臺州支行行長肖宗富說。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民營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僅僅靠外部融資支持是不行的。“如果沒有利潤,無論從外界融資多少,現金流都會干。” 廣州市浩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杰說,企業要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在自身造血能力上。
“有形之手”不僅著眼于解民企的燃眉之急,而且在建立長效機制方面做文章,激活民企的內生活力。如,浙江日前聚焦民營經濟發展,在創新、融資、用工、用地等10方面共出臺31項舉措,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都市推出25條具體舉措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等。
隨著政策不斷落地,短期內,民營經濟可以實現“增氧”“造血”“強體”,提升民營企業獲得感;長期看,民營經濟營商環境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促進民營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促使民營企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執筆記者:許晟,參與采寫:李延霞、劉開雄、屈凌燕、吉寧)(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融資 企業 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