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發布:5年石漠化土地凈減少1/6
制圖:郭 祥
核心閱讀
13日,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公布。監測顯示,近年來,得益于一系列生態保護與治理措施的實施,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石漠化綜合治理,不僅發揮了生態效益,同時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為打好脫貧攻堅戰作出了貢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1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人工造林種草、植被保護對石漠化逆轉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1007萬公頃,占巖溶面積的22.3%。
與2011年相比,5年間石漠化土地凈減少193.2萬公頃,近1/6,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
“石漠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呈現面積持續減少、危害不斷減輕、生態狀況穩步好轉的態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說。
據介紹,石漠化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極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地表植被遭受破壞,造成土壤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裸露、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是巖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我國石漠化主要發生在以云貴高原為中心,北起秦嶺山脈南麓,南至廣西盆地,西至橫斷山脈,東抵羅霄山脈西側的巖溶地區,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粵等8省(區、市)465個縣,區域國土面積107.1萬平方公里,巖溶面積45.2萬平方公里。石漠化作為這一地區的重要生態問題,直接影響珠江、長江兩大流域長治久安。
為定期掌握巖溶地區石漠化發生發展態勢,在2005年、2011年開展兩次石漠化監測工作的基礎上,原國家林業局于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組織相關單位開展第三次石漠化監測工作。
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縮減速度加快,本監測期5年間縮減面積是上個監測期的2倍,年均縮減率是上個監測期的2.7倍;與2011年相比,不同程度的石漠化面積均出現減少,重度和極重度的總體比重下降了2.7個百分點;易發生石漠化的高敏感性區域由1638.2萬公頃減少到1527.1萬公頃。
“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得益于一系列生態保護與治理措施的實施以及監測區內良好的水熱條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介紹,監測結果顯示,人工造林種草、植被保護對石漠化逆轉發揮主導作用,貢獻率達65.5%。
石漠化防治發揮生態效益的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石漠化地區是“老、少、邊、山、窮”地區,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分布了217個貧困縣,貧困人口占全國1/3。劉東生表示,石漠化綜合治理不僅發揮了生態效益,同時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為打好脫貧攻堅戰作出了貢獻。
近些年來,巖溶地區推行了生態護林員制度。到目前為止,217個貧困縣聘請了12.5萬名生態護林員,占全國1/4。“中央財政投入大約12億元,12萬多名生態護林員帶動了近50萬人增收。其中貴州省比較典型,貴州省石漠化地區貧困縣聘請6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了近25萬人增收。”劉東生說。
在巖溶地區,林草主管部門大力支持地方發展生態產業、林業產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據統計,在這些地區,林業產業占當地農民收入比重平均超過20%,許多地區達到1/3甚至超過50%。石漠化綜合治理,充分體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基本戰略,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與2011年相比,2015年巖溶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3%,高于全國同期的43.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9.9%,高于全國同期的54.4%。5年間,8省份貧困人口減少380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1.1%下降到7.7%。截至目前,巖溶地區217個貧困縣有34個縣脫貧摘帽。
局部石漠化土地仍在拓展,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經過多年持續治理,石漠化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因為巖溶生態系統脆弱,石漠化治理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局部石漠化土地仍在拓展,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巖溶地區得到有效保護的喬灌木林面積僅占47%,還有1500萬公頃喬灌木林亟待加強保護。現有的1007萬公頃石漠化土地,立地條件更差,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劉東生說,巖溶土地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已經初步治理的地區,植被剛剛開始恢復,穩定性差。
目前,石漠化地區人口密度達207人/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1.5倍,是巖溶地區理論上最大可承載人口密度的兩倍多。巖溶地區尚有1300多萬貧困人口,有261.6萬公頃石漠化耕地仍在耕種,極易加劇石漠化。另外,毀林開墾、過度放牧等現象時有發生,給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造成破壞。
劉東生表示,石漠化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地方各級黨委要加強領導和統籌協調,將石漠化防治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逐級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行政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他建議,要堅持保護優先,依法對脆弱的巖溶生態系統及現有林草植被實行嚴格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繼續推進各項重點工程,不斷增加林草植被。同時,要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引導發展草食畜牧業、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業等生態經濟型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要繼續推進城鎮化建設,實施生態移民政策,緩解人口對脆弱生態的壓力,進一步優化農村能源結構,降低薪柴能源比重,減少對林草植被的破壞。” 劉東生說。(記者 寇江澤)
編輯:秦云
關鍵詞:石漠化 監測結果 石漠化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