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浙大科技考古探秘唐遺址 或改寫中國陶瓷史
浙江大學和陜西省文物局16日在杭州舉辦“富平銀溝遺址陶瓷科學考古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記者獲悉,浙大牽頭組成的團隊對陜西富平銀溝遺址的考古研究成果表明,該地區早在唐代就已形成北方制瓷窯群體系,在中國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但填補了陜西唐代制瓷史的認知空白,而且有望改寫《中國陶瓷史》一書。
富平銀溝遺址范圍內發現了各類遺跡共1910處,其中窯爐遺址318座;采集各類器物標本984件。遺址年代久遠,地層復雜且多已被破壞。浙大等團隊采用科技考古的先進技術手段,對遺物、遺存和遺跡進行了科技考證和科學定性研究。
2015年,由浙大人文學院周少華教授為組長牽頭,聯合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科技考古中心、國家輕工業陶瓷檢測中心、上海博物館等單位組織成立了《富平銀溝遺址陶瓷科學考古研究》項目課題組,對該遺址多次實地考古調查,采集標本,尋找燒制各類瓷器的原料,窯爐遺存遺跡。課題組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從考古學、材學學、工藝學等不同角度,對該遺址發現的古陶瓷遺物和遺存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科學研究,并結合文獻資料查考、探求遺址的性質。課題組運用EDXRF進行胎釉原料的成分測試與分析,并與瓷片標本的胎釉組成進行比較研究;用X射線衍射和拉曼光譜進行物相定性分析,以探求物相結構及燒制工藝;用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對標本的釉面結構進行了觀察分析;對典型標本進行熱釋光年代測試,用以斷源、斷代的科學分析。
據了解,浙大與陜西省文物局的戰略合作源自2014年,雙方圍繞陜西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向國內外介紹陜西周秦漢唐文明史研究的最新學術研究,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本次富平銀溝遺址陶瓷科學考古研究項目,就是雙方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上的一個生動實踐。研究成果不僅揭示該地區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個有相當規模、品種多樣、技藝高超,產品質量領先的北方制瓷窯群體系,證明富平銀溝遺址是中國古代陶瓷生產非常重要的遺址,還為解決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鼎州窯”及破解紛爭不息的懸案“柴窯”提供了全新的線索和思路。
編輯:楊嵐
關鍵詞:遺址 考古 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