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多重合力化解融資“冰山”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脈通,增長才有力。我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轉方式、調結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關鍵的一條是要走活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盤棋。當前,實體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民營經濟、“三農”等薄弱環節)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較為突出。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相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不少舉措,情況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不是僅依靠靠金融機構單獨發力就能夠得到根本解決的,需要從技術、體制、政府、監管、市場等多方面入手,形成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多重合力。
技術創新、機制創新、金融手段創新形成合力。以小微企業為代表的廣大實體企業,表面是缺資金,實際是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按照傳統經營方式,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面臨信息不對稱、風險大、交易成本高等諸多難題。
破解之道,一靠技術創新。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發展迅速,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呈現出一種深度學習、跨界融合的特征,在用戶信息收集、信用評級、產品定價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金融機構依托互聯網、移動支付等現代信息技術,開發適合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可擴展金融服務的覆蓋面,降低成本、控制風險,使小微企業在金融服務的可負擔性和可獲得性方面得到改善。二靠體制機制創新。創新不僅限于科技和金融,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也很重要,這就需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如充分發揮各級政府信用共享平臺作用,推動金融、稅務、工商、海關、司法信息共享,推進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向社會開放共享。三靠金融手段創新。例如開展知識產權、應收賬款等動產質押融資,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推行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等措施。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監管政策形成合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需要多方面政策支持。當前,財政、貨幣、金融監管等方面都高度重視這一問題,但要使政策發揮最大效用,關鍵是要用巧力、成合力。
從財政政策看,一方面要推進減稅降費,為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另一方面要找好財政和金融的結合點,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比如,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財政部分出資并吸引社會資金設立紓困基金,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完善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體系,對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支持,幫助其獲得金融服務。
從貨幣政策看,通過定向降準,釋放增量資金,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增加支小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提高再貼現使用效率,建立再貸款投放和小微企業貸款發放的正向激勵機制;改進宏觀審慎評估,增加小微企業貸款考核權重,確保政策精準實施。
從金融監管政策看,要形成鼓勵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氛圍和導向。完善金融機構監管考核機制,嚴格執行支持小微企業的“三個不低于”及“兩增兩控”指標;管控商業銀行貸款投向,避免金融資源過度向大企業集中、向房地產集中、向地方融資平臺集中;制定具有實際可操作性的貸款發放“盡職免責”標準,避免一出壞賬就問責的一刀切式監管。
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形成合力。金融機構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主體,要發揮好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的多元優勢和互補功能。
開發性金融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具有大額、長期、低成本資金的特點,以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為重點,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大力支持產業扶貧、棚戶區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性金融堅持“逆周期”調節原則,在經濟下行期加大對實體企業的信貸投放,以彌補商業性金融機構的信貸收縮。通過提供中長期低息貸款,支持有規模、有實力的實體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發展壯大,通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小微企業穩定外需、擴大出口。
商業性金融機構要處理好自身利潤與客戶發展的雙贏關系,堅持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做精專業,針對大中小各類企業、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重資產與輕資產行業、回報周期長的基礎設施與短平快項目,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尤其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要發揮“頭雁”效應,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貸款價格,帶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降。
信貸市場、保險市場、債券市場、證券市場形成合力。除發揮信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作用外,還要發揮好保險市場、債券市場、股票(股權)市場等各類市場的重要作用。例如,創新發展小微企業信用保險、小額信貸保證保險、關稅保證保險等創新保險產品,為無抵押無擔保的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手段和風險補償。又如,引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或專項資管計劃,幫助有發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紓解股權質押困難。增強債券市場融資功能,穩健發展小微企業高收益債券、私募債;通過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完善資本市場建設,支持科技型創新型企業融資。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企業 金融 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