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 會議
做好粵港澳大灣區這篇大文章 ——廣東省政協全會熱議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
人民政協網1月25日電(記者林儀 揭春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大灣區建設的殷殷期盼,也是對粵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1月26日,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熱烈開鑼,粵港澳大灣區也成了大會上的“熱詞”。
其中,打造“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創新走廊是被委員們反復提到的建議,這是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在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提交的《關于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建議》中指出,目前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突出問題集中在:存量用地再開發困難、三地文化認同度不足、環珠江口生態環境破壞,可從合作推進“三舊”改造、建設文化交流發展基地和宜居岸道等方面“下功夫”。而民建廣東省委會則在《加強城市群協調發展提升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提案中指出,由于內地與港澳地區在經濟、社會、制度、思維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制約了三地高校及科研機構資源共享和人才流動,而且珠三角城市間的競爭與沖突,削弱了區域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
為此,省政協委員常巨平建議,要明確大灣區多中心協同發展,充分利用香港、澳門的科技創新優勢,對接香港、澳門的科技資源,加快大灣區內三地科技創新能力的整合,全力推進穗港、深港和珠澳建立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強核心技術的研發、科技成果的轉化。
不少委員都提出,粵港澳聯合設立大灣區科技攻關專項,引導推進自主創新領域的合作,重點培育具區域特色和引領效能的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中醫中藥等項目。“我們要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配置,扶持培育‘獨角獸’企業。”民革廣東省委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王開兵指出,要聚焦獨角獸的創新“基因”,科學制定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建立瞪羚企業動態培育庫,完善企業共生共榮圈。
人才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粵港澳的高校。省政協委員邱灼雄呼吁,建立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和聯動對接機制,建立三地高校交流合作便利化通道,取消與粵港澳大灣區交流不相適應的管理規定,建立三地交流便利化通行機制,實現與類同商務往來或更為寬松的便利條件。民革廣東省委會建議建立粵港澳大學聯盟,推進域內高水平大學國際化,探索先進教學理念,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協作能力。民盟廣東省委會更是提出創設“灣區科技大學”,突破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實施辦法等的政策限制,對標世界一流大學,以全新的聯合辦學模式建設一所立足應用基礎研究、服務大灣區科技產業發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學。
“在大灣區創新人才培養與儲備過程中,要重視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為大灣區創新科技驅動提供人力保障,同時也需要世界一流的管理、服務類創新人才,通曉國際規則,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為創新科技的實現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務,為世界一流的區域經濟和社會建設服務。”省政協委員陳林漢說。
科技基礎設施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是科技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已建成深圳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一期)等多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建設國際創新中心進行優先布局。但數量較少,不僅落后于京津冀和長三角,甚至不及西南地區,而且相關政策法規滯后、運營機制也有待完善。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建議從頂層機制、創新需求、運營治理、人才建設、多元資本、科技服務六方面統籌協同,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截至1月25日,廣東省政協提案委共收到提案近400份,其中60份提案均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關。除了在科技創新方面,政協委員們還從人文交流、生態保護、金融合作等多個方面提出許多真知灼見,為做好粵港澳大灣區這篇大文章建諍言、謀良策,聚合力。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創新 大灣 灣區 粵港澳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