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四把鑰匙”還白蓮河一庫清水
新華社武漢1月31日電題:“四把鑰匙”還白蓮河一庫清水
新華社記者徐希才、徐海波
“以前,我們沒有意識到生態(tài)的價值,守著‘金飯碗’,卻在‘討飯吃’。”眺望遠處白蓮河水庫清澈見底的水面,談及過去,湖北省黃岡市白蓮河工程管理局局長方振華感慨頗深,“最難時,干部職工甚至靠給村民打工賺錢來養(yǎng)活自己。”
白蓮河水庫位于黃岡市的英山、羅田、浠水三縣交界處,水系龐雜,是湖北第三大、黃岡最大的水庫,被譽為“鄂東明珠”。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水像醬油,水葫蘆泛濫,圍網庫汊星羅棋布……10萬畝水面,竟然撐不開一條小船。
痛定思痛,白蓮河水庫治理工程于2011年拉開帷幕。“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水庫管理權責不一的問題。”據方振華介紹,因水庫地處三縣交界,三縣水利部門和當時的水庫管理處都有一定的管理權,就連四個閘口的閘門鑰匙也分屬四方。
2011年9月,黃岡市政府制定《關于理順白蓮河水庫管理體制的決定》及配套的兩份通知、三個實施方案,完成了白蓮河水庫改革發(fā)展的頂層設計。10月,白蓮河樞紐工程管理權全面理順,四把閘門鑰匙全部收歸白蓮河水庫管理處。
有了管理權力,就積極攻堅克難。2012年6月,白蓮河東西干渠運行了30多年的10座非法小水電全部被拆除。2012年9月,白蓮河水庫管理處更名為白蓮河工程管理局,羅田、英山、浠水三縣隨后向該局核發(fā)國有土地權屬證書。
“最難的還是水面和周邊環(huán)境整治,這涉及很多利益。”方振華說,在開展整治時,5萬多畝水葫蘆要打撈,2600多處“人造”庫汊、1600多口網箱要拆除,300多家畜禽養(yǎng)殖場要搬遷。“就連浠水水域的水葫蘆打撈,兩次向社會招標,結果兩次流標。”
辦法總比困難多。2016年,黃岡下發(fā)《關于促進白蓮河水庫生態(tài)保護和綠色發(fā)展的意見》。涉庫三縣和工程管理局協(xié)同作戰(zhàn),共克難關。沿線整治非法碼頭;沿岸養(yǎng)殖場遷移或關停,全面停止畜禽養(yǎng)殖;嚴厲打擊非法捕撈;修復黑臭水體;濕地生態(tài)修復……一系列雷霆行動,讓白蓮河水庫重新煥發(fā)生機和活力,水庫水質也由過去的Ⅳ類提高到Ⅱ類。
“以前大家都不敢下水,不僅沾上一身臭水,萬一遇到燈光網等,還會被電傷,甚至電死。”浠水縣白蓮鎮(zhèn)大嶺溝村老支書艾國良說,現在水庫真的是由大亂走向了大治、大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白蓮河水庫已成為浠水縣百萬人的主供水源,也是黃岡市區(qū)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地。
方振華給記者列出一連串數字:4家用水企業(yè)2017年實現綜合產值8.9億元,較2016年凈增3.1億元,增長53.45%,實現稅利總額2.9億元,較2016年增長133%;水庫成立的養(yǎng)殖公司連續(xù)3年給庫區(qū)1萬戶入股群眾分紅,每年給庫區(qū)老人80元補助,對庫區(qū)考取大學的學生給予一次性2000元獎勵;為群眾提供400多個就業(yè)崗位,群眾年增收2000多元。
記者在水庫周邊走訪時了解到,庫區(qū)一些村莊走上了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之路,垂釣、紅葉節(jié)等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一些農戶依托好山好水辦起了農家樂,每年收入8萬—10萬元。之前在水庫里養(yǎng)魚的農戶,也紛紛辦起了農家樂。
艾國良說,現在水庫的水清亮得很,也甜,客人很喜歡。“嫁出去的女兒都不想把戶口轉走,想回來辦農家樂呢!”
編輯:秦云
關鍵詞:四把鑰匙 清水 白蓮河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