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在最窮的地方,下最大的脫貧力氣”——重慶攻堅深度貧困見聞
新華社重慶2月14日電 題:“在最窮的地方,下最大的脫貧力氣”——重慶攻堅深度貧困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松
在重慶石柱縣中益鄉,“85后”宋健返鄉創業兩年多,在扶貧政策支持下,領著鄉親們規模化養殖中蜂,蜂蜜收購范圍覆蓋全鄉上千農民,讓原生態蜂蜜成為群眾致富產業。
中益鄉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近些年重慶把這些鄉鎮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扶貧精準到人頭,統籌到區域,發力改善發展環境,推動產業調整,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扶貧精準到人頭,統籌到區域
脫貧攻堅必須聚焦深度貧困。重慶對照貧困發生率高、生存環境差等“硬指標”,識別出18個深度貧困鄉鎮,精準發力拔“窮根”。
“為啃下這些扶貧‘硬骨頭’,每個鄉鎮由1名市領導擔任脫貧攻堅指揮長,負責頂層設計、督促檢查,謀劃好思路,把握好方向,統籌好資源。”重慶市扶貧辦主任劉貴忠說,同時,實施產業扶貧、生態保護、公共服務提升等七大脫貧攻堅行動,扶貧資金、項目向深度貧困鄉鎮傾斜,確保幫扶無死角、無遺漏。
瞄準“窮根”開出“藥方”,到人到戶解決民生難題是一項重點工作。中益鄉有近半群眾生活在海拔千余米的高山上,住房多為土木結構,有的破舊不堪。中益鄉駐鄉工作隊隊長李建樹說,鄉里多方籌資,通過易地搬遷、危舊房改造,已基本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
以深度貧困鄉鎮為單元的脫貧攻堅,另一項任務是統籌區域發展,提高帶動力。其中,開州區大進鎮打破村社界限,跨區域實施交通、水利等項目,形成外聯內暢的完整路網,緩解了群眾行路難、飲水難。
目前,重慶深度貧困鄉鎮已啟動脫貧項目1500多個,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
產業深度調整,守著青山不受窮
在重慶,深度貧困鄉鎮之變,背后是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一是培育了新的產業增長點,二是改造了存量產業,挖掘新的市場價值。
大巴山深處的紅池壩鎮距離巫溪縣城100多公里,貧困發生率30%多。以前農民種的是玉米、紅薯、洋芋“三大坨”,收成低、效益差,辛苦一年下來,僅能維持溫飽。
但紅池壩鎮也有獨特的潛力,那就是靠近國家4A級景區紅池壩。但過去受制于交通閉塞,這個鎮每年與上百萬人次游客“擦肩而過”,守著青山仍受窮。
為此紅池壩鎮提出“農旅融合、旅為龍頭”的思路,正在“產業再造”。巫溪縣副縣長王仕杰說,想端上“旅游飯”,要突破交通瓶頸。紅池壩鎮正在修建兩條貫通全鎮并連接紅池壩景區的干線公路,發展度假民宿,“留下過路的游客,也就留下了旅游財富。”
立足資源稟賦,盤活、改造傳統產業的工作也在推進中。中益鄉經過調研,決定發展以中蜂、特色果蔬為重點的特色效益農業。
同樣是養蜂,如今大不同。在中益鄉坪壩村一片草地里,整齊擺放著不少蜂箱,四周裝上了攝像頭。“市民繳納認購費后,便可獲得蜂箱一年的收成。而且攝像頭實時監控,蜂蜜品質不打折扣。”中益鄉引進的企業五度農業公司與貧困戶簽訂中蜂代養代銷協議,群眾每年還能分紅。
優秀干部下沉一線,群眾參與扶貧全過程
深度貧困鄉鎮空心村多,青壯勞力流失多,脫貧攻堅、鄉村建設急需人才。為此,重慶善用外力,選派優秀黨員干部、引入新型鄉村人才,下沉一線,助推發展。
“市里選派了18名副廳級干部擔任駐深度貧困鄉鎮工作隊隊長,并精選市級各部門80多名干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訪民情、做規劃、推項目。”劉貴忠說。
駐鄉工作隊組織動員、政策協調、監督督促等優勢正在發揮。在酉陽縣浪坪鄉,飲水難一直是群眾呼吁解決的民生大事。為此,浪坪鄉駐鄉工作隊牽頭與市級部門對接,爭取項目資金,又積極協調酉陽、彭水兩縣相關單位,爭取跨縣域調水。
不少地方還創新機制,讓群眾參與扶貧項目立項、實施、監督全過程,脫貧攻堅有了發言權,脫貧內生動力得到激發。
在紅池壩鎮漁沙村,為發展肉牛養殖,楊自清等群眾代表與政府、企業工作人員一道去河南購牛,對肉牛質量好壞、價格是否公道全程把關。楊自清說,搞扶貧產業是咱自己的事情,一點不能含糊。牛壯了賣出去,家家戶戶都受益,脫貧信心更足了。
編輯:曾珂
關鍵詞:重慶攻堅深度貧困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