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陸萍?:精準扶貧也要“喊破嗓子”
入戶扶貧中,不少干部吐槽:有的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對扶貧產業“不感冒”,有懶漢心理。貧困群眾存在“精神貧困”,看似成為阻礙脫貧攻堅的絆腳石,但反躬自省,在扶貧工作中,政府和干部對扶貧政策是否宣傳引導到位?是否保證了扶貧政策落地的動員公開?是否用百姓話,說扶貧語,“喊破嗓子”打通貧困戶脫貧思想關?
有的扶貧項目落地不實,脫貧進度延緩,貧困戶抱怨瞎胡鬧,干部認為貧困戶思想跟不上。深入了解才清楚,問題出在了中間的溝通環節上,干部尋來了好產業,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不宣傳動員,群眾只看到前期投入,看不見產出和匯報,只能等等看。如此看來,脫貧攻堅中抱怨貧困群眾“不配合”,不僅是宣傳引導上的失職,更是在推卸責任。貧困戶出現“懶漢”心態,不能一置了之。如果精神上難脫貧,必然導致脫貧工作無法推進,脫貧成效大打折扣,引進的產業扶貧因觀望被“束之高閣”,不僅浪費了產業資源,更難實現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宏偉目標。
細思起來,貧困戶對扶貧政策和措施的冷漠,定不會因為不想脫貧所致,在脫貧路上止步不前、猜測觀望,多半有幾個方面原因:一是對國家扶貧政策、產業扶貧成效不了解,貧困戶不敢向前邁步;二是有的地方政府急于求成,“悶頭”扶貧,貧困戶跟不上節奏;三是扶貧表格滿天飛,群眾不知填了啥,“不扎實”的作風讓群眾不以為然。進一步追溯問題源頭,以上原因,都與宣傳引導不到位脫不了干系。
實現脫貧致富,不應是政府指哪,貧困戶打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扶到點上、根上,才能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這就要求,精準扶貧喊出扶貧口號,打出脫貧旗幟,宣傳扶貧政策,要讓貧困群眾聽得明白、看得清楚、心里有底。既甩開膀子苦干、實干,又“亮出嗓子”宣傳、引路,如此,才能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事半功倍地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方面,政策講到“明”處,讓貧困群眾成為精準扶貧直接參與者,取信于民。要積極主動,把扶貧政策宣傳到每位貧困戶家中,在產業扶貧引進落地前,召開黨員大會和群眾代表大會民主決策,必要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可行性評估。要耐心細致,為貧困戶算好收支賬,用實實在在的計算結果證明貧困戶脫貧的真實性。要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用致富成效吸引貧困戶參與,對于貧困戶所困惑、所疑慮的政策或環節,進行針對性宣傳,扶貧每項措施各項環節都要有貧困戶直接參與,讓他們充分掌握實情,保證政策落地、產業引入、扶貧進度、成果成效全透明、全公開,讓貧困群眾看到希望,增強貧困戶戰勝貧困的信心,展現一心為民、精準扶貧的實際行動。
另一方面,措施扶到“點”上,讓貧困群眾成為精準扶貧主動參與者,造福于民。在詳細了解貧困戶收入情況、致貧原因、脫貧困難因素等基礎上,搜集脫貧意向,多樣式、多渠道實現脫貧致富。如,對于分散性的貧困戶,可采用致富黨員與貧困戶一對一結成對子的方式,手把手地幫助他們走上致富路;對于資源優勢明顯的貧困村,可采用引入對口產業等形式,引導貧困群眾入股,參與經營或管理,實現脫貧;對于班子軟弱渙散的村,首先要幫助建個好支部,健全完善一套可用可行的制度,發揮黨支部的作用帶動致富;對于個別貧困群眾存在的等觀望思想,通過學習教育,幫助他們轉變脫貧思路,并且注重教育扶貧,避免貧困在代際間延存。
精準扶貧中,“甩開膀子”是根本,“喊出嗓子”是鋪墊,兩者缺一不可。只“喊”不“做”,扶貧走了形式,只“做”不“喊”,得不到貧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地方政府和幫戶干部在工作開展中,只有做好“喊”與“做”的兩篇大文章,以政策的宣傳引導貧困群眾主動參與,才能讓貧困群眾更有獲得感。
作者: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委組織部 陸萍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陸萍? 精準扶貧 入戶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