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網約護士,有規范更安全

2019年04月30日 10:19 | 作者:邱超奕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近期,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網約護士平臺,其實質是“互聯網+護理服務”,即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方式,由護士上門為群眾提供護理服務。今年1月,國家衛健委印發《“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6地試點“互聯網+護理服務”,對服務提供主體、服務對象、服務項目、相關責任、風險防控等提出要求,旨在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方案》試行以來,網約護士運行情況如何?居家護理服務還有哪些“短板”?本報記者就此進行調研采訪,希望引起社會關注。

——編 者

網約護士解難題

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是居家護理的“剛需人群”

早上7點半從北京朝陽區安慧北里出發,不到8點就趕到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在網約護士的陪同下,82歲的李于清8點半就坐在了檢查室。

“就我這老太太,推個手扶車站路邊打車,很多司機都不停。”李于清患有嚴重的腰椎退行性病變,走路必須撐著手扶車一小步一小步地挪,走一會就要坐下歇一會,連彎腰取病歷都疼得直咧嘴。在李奶奶眼里,上醫院是真受累,出門打車難,掛號看病難,化驗檢查難,就連坐個電梯,都是提心吊膽。“我骨質疏松,生怕自己被踩到、跌倒,萬一骨折就麻煩大了。”

她有兩個兒子,雖都在北京,但經常出差。這次她來醫院做核磁共振,正趕上兒子不在,只好找網約護士提供導診服務。

“有小李陪著好啊,早早到樓下幫我叫好車,檢查、取藥、繳費,忙前跑后,我省心多了。”李奶奶口中的小李,說的是互聯網護理平臺“金牌護士”派來的李艷。為了這趟服務,李艷凌晨5點就起床了,從早上8點陪看病到中午11點送李奶奶回家,忙得連一口水也沒敢喝。“老人腿腳不便,我真怕她摔著了。”李奶奶走路,李艷一直弓腰用手護著,老人上廁所愛干凈,她先把馬桶圈擦一遍,再扶著老人蹲下,服務非常到位。

李奶奶是“互聯網+居家護理”的受益者。目前,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是居家護理的“剛需人群”。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3%。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億,占老年人總數的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萬左右。失能、高齡、空巢老人的增多,使上門護理服務的需求激增。

北京豐臺區新村街道的王琳去年被查出肺癌晚期,她先后30次叫互聯網護理平臺“醫護到家”的護士進家門。由于癌細胞已發生骨轉移,反復的疼痛和發燒使她無法坐立。春天到了,她依然裹著棉衣再蓋上棉被才感到稍許暖和。“丈夫要上班養家,我爸從老家來照顧我,年紀大了也搞不懂醫院的流程,我又沒法長期住院,只好在家治病。”

35歲的王琳身體已非常虛弱,稍一激動就開始咯血。她經常需要在家里采血化驗、打針,而這些需求很難在社區醫院得到滿足。她說:“我的身體太弱了,實在跑不動醫院,有了居家護理方便多了。”

家住北京朝陽區高家園社區的顧懷今年83歲,盡管患有高血壓,卻經常忍不住為小事鬧情緒,孫子張林松十分擔心奶奶的身體,每隔半個月就叫一次居家護理服務。“請個陌生人到家里,還與醫療相關,剛開始我確實不放心。”張林松說,頭幾回他都專門留在家里看著護士做護理,想著萬一出事也好應對。后來護士上門的次數多了,看老太太每次也挺高興,他才慢慢放了心。“奶奶喜歡聊天,護士上門還能陪她多聊會兒,順便講點健康知識。”

護理安全有保障

為護士提供手機APP定位追蹤系統,配置護理工作記錄儀,使服務行為全程留痕可追溯,切實保障護士執業安全和人身安全

72歲的朱銘感冒咳嗽半個月,說話時嗓子還有些沙啞。“本來不算啥大病,但我有糖尿病,免疫力差,害怕去醫院發生交叉感染加重病情,所以診斷后想在家里做霧化治療。”在女兒指導下,她點開手機應用,下單了網約護士服務。

“朱奶奶您好!”初次登門,李艷從背包里取出身份證、護士執業證書、護師專業技術資格證遞給朱銘看,然后戴上口罩,穿上鞋套,擠了一些醫用手消毒液洗手。遵照醫生處方,李艷備好一次性吸入面罩,配好在醫院開的藥,放進霧化機開始做治療。

朱銘不時咳嗽一陣,李艷就幫她拍拍背,仔細詢問病情。“今天痰是什么顏色?哦,是白的,那就好多了。”擔心朱奶奶感冒發燒,李艷還幫她檢查了體溫、血氧、血壓等生命體征,并記錄在朱銘的健康檔案里。

臨走前,李艷從物料箱里掏出黃色和黑色塑料袋,把用過的霧化面罩裝進黃色袋子里,把面罩包裝袋、一次性鞋套等裝進黑色袋子。“醫療廢物有污染,居家護理產生的垃圾要嚴格分類處理。這個利器盒用來裝針頭,黃色醫療垃圾袋裝用過的醫療耗材,黑色垃圾袋裝用過的包裝袋。醫療垃圾會帶回護理站,交給專門機構統一處理。”李艷說,“護士干干凈凈來,干干凈凈走,不能把垃圾留在患者家里。”

李艷是“金牌護士”平臺的一名全職護士,曾在三甲醫院干過6年,因為孩子太小需要照顧,她轉行做起了居家護理。“居家護理流程越來越規范,患者初次下單,平臺會有專門的審核組了解情況,打電話詢問患者的病史、家族史、手術史等,然后我會在上門前查看患者的知情同意書、健康檔案和護理報告,確認服務內容、醫院處方、使用藥物、耗材情況等。”李艷每個月都要接受理論和操作考試,包括心肺復蘇術、急性呼吸衰竭搶救、胃管滑脫處理等應急技能,還有肌肉注射、傷口換藥等常規操作訓練,也有居家護理服務禮儀培訓。

最近,李艷和她的同事們停止了兩項服務。“一是一些抗生素注射不做了,因為這類藥容易過敏,有時打皮試沒事,后續仍可能發生遲發性過敏,不適合在家里注射。二是居家輸液也不做了,輸液產生的不良反應較難控制,出于安全考慮,這部分服務已經被平臺禁止。”

《方案》提出,試點醫療機構或平臺應為護士提供手機APP定位追蹤系統,配置護理工作記錄儀,使服務行為全程留痕可追溯,配備一鍵報警裝置,購買責任險、醫療意外險和人身意外險等,切實保障護士執業安全和人身安全。

李艷的手機里裝著“金牌護士”的護士端APP,出發的時候點擊“出門”,到患者家中點擊“開始服務”,護理完了再點擊“結束服務”,這個過程中,定位裝置會實時監測,服務地點不能改變,超過一定范圍就會啟動一鍵報警。“我們在服務中還有錄音裝置作為存證,以此保障患護雙方的安全。”

呂萍是“醫護到家”平臺的兼職護士。她表示,醫院同事參與多點執業的積極性很高,她已經兼職做了兩年時間。“上門前我都要先看患者醫囑,那些完全不了解的藥品,或境外醫生開的藥品,我不會接單。進門后,要檢查藥品來源是否正規,并嚴格按照醫囑的用法用量操作。至于自身安全問題,我還真沒細想過。畢竟需要居家護理的大多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同時我也有人身意外險和報警裝置,至今沒有遭遇過危險情況。”

護士柳婷的手機里也裝著3個網約護士APP,平時她上兩天班休兩天,從2017年開始,她就利用休息時間兼職做居家護理。柳婷更愿意服務熟悉的患者,因為更清楚患者病情,自身安全也有保障。

防范風險是重點

在居家護理中,除了平臺與患者之間的責權約定,還需要政府部門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

“居家護理和醫療機構護理在安全性上有明顯差別,例如患者家里無菌條件不到位、急救設施和人員也不齊備。一方面,我們嚴格按照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目錄來提供服務,規避高風險護理項目;另一方面,我們也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居家護理規范流程,如為患者和護士投保、檢查患者自備藥品和醫囑證明、護理操作后觀察至少20分鐘才能離開等。如今,平臺服務超過700萬人次,沒出過一次醫療事故。”醫護到家執行總裁王雨飛說。

王雨飛介紹,《方案》出臺以后,平臺第一時間針對居家護理的質量和安全做出調整:首先,下架了輸液等高風險服務;其次,加強了網約護士的規范管理,引進高年資護士,對工作經驗的要求提高到5年;第三,上線一鍵報警、護士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保障護士和患者安全。另外,平臺對護理訂單實行三級審核,先由醫療風控部門過目,再由平臺全職護士把關,最后由接單護士審核。

金牌護士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丁少磊介紹,平臺在制度設計、技術支撐和運營模式上做了改進。在技術上,推出護士一鍵呼救、安全圍欄、延時報警、實時錄音等新功能,對患者也有電子護理報告,保障服務過程全程留痕,可查詢、可追溯;在運營模式上金牌護士逐步推行項目制,項目負責人由平臺的全職護士擔當,平臺高年資綜合評估人員、上門服務人員、項目管理人員組隊服務一個患者,使服務更專注、更安全。

“居家護理和醫院護理在安全性上有差距,在服務內容上有區別,居家護理往往是緊急期后護理,屬于出院后延伸服務,只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服務項目和流程標準來做,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丁少磊說,“金牌護士”已在全國306個城市提供了500多萬人次的居家護理服務,沒有出現過危及患者的情況。

“萬一真的在家里出現緊急情況,平臺有應急小組,護士會進行現場判斷,根據判斷開展心肺復蘇等急救,并接通120盡快送醫,高年資護士也會第一時間介入。”丁少磊說。

醫療服務很難實現絕對“零風險”。王雨飛建議,落實醫療機構病歷信息共享,這有助于上門護士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史。目前患者的不同病歷分散在不同醫院,平臺了解病情只能靠口頭交流,患者存在表述不準確的風險。目前許多平臺都在摸索中前進,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培訓機制。

丁少磊建議,希望政府把居家護理行為納入醫療風險管控中,現行的醫療風險管控主要是針對醫院的。在居家護理中,除了平臺與患者之間的責權約定,還需要政府部門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

國家衛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試點地區要總結經驗,加強監管,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防范和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引導“互聯網+護理服務”規范開展。希望經過1年左右的試點,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互聯網+護理服務”管理制度、服務模式、服務規范以及運行機制。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護士 護理 服務 患者 居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