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要聞 要聞
盛情大灣村 ——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的舊貌新顏
題記:大灣村,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鬃嶺腳下。作為革命老區,這里地處大別山腹地,交通不便。長期以來,生活水平處于貧困線以下。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大灣村。深受鼓舞的大灣村,脫貧進程按下了“快捷鍵”……
人民政協網合肥5月5日電 (記者 胡方玉)4月中旬的金寨,進入了一年中美好的時節。漫山遍野的映山紅漸次開放,增艷了綠水青山,也映紅了百姓的致富之路。
從冷清到興旺
16日中午時分,陽光明媚。大灣村的村民汪於杰,臉被太陽映照得紅通通的。他正在門前忙著招呼游客。
去年五一,汪於杰在外打工的哥嫂回到家中,將住房裝修改造做起了農家樂。隨后,他也跟著哥哥,做起了鄉村旅游的生意。
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鬃嶺腳下兩公里處,兄弟倆共同經營的農家樂,占據著極佳的地理位置——距他們家不足百米的一塊平地上,是一個能容納數百輛汽車的停車場;停車場邊,是大灣村的漂流項目的起點,該項目預計在今年7月就要建成。
“生意還不錯!”汪於杰的愛人告訴記者,自今年春節以來,兄弟兩家的生意差不多每月都分別有上萬元的營業額。這對于從前在外打零工和拾賣柴火的兄弟倆來說,收入有了明顯的改觀。
和汪家兄弟一樣,一直在廣東打工的石尚虎夫婦,前年就回到家鄉開起了飯館。由于經營時間較長,他們有更加穩定的客戶資源,每月的營業額差不多能達到4萬元。
“現在家鄉出名了,基礎設施好了,人也越來越多了,我們都覺得比在外面發展得好了。”在石尚虎的描述中,正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回到家鄉生活,越來越多的游客在村中駐足。昔日冷清的大灣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興旺。
村干部們的“成就感”
這種場景,是大灣村第一書記余靜未曾想到的。
2015年7月,在縣中醫院工作的余靜被選派到大灣村任第一書記。與她眼中的秀美景色不相稱的是,大灣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2014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42戶707人,集體經濟主要靠政府轉移支付。農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貧困發生率20 %以上。”余靜介紹。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灣村視察,提出“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深受鼓舞的大灣村,脫貧進程開始加速。
余靜告訴記者,三年來,大灣村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就業、產業脫貧作為“人脫貧、村出列”的重要舉措,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2018年實現了“村出列”目標。
“真要感謝黨的政策好,要不然日子怎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在大灣村2017年落成的移民新村中,59歲的汪能梅不止一次地感慨著家庭巨變。
在她的家中,懸掛著一幅習近平總書記來家中視察的照片,照片中的陳設印證著這個家庭當年的貧困。而今,當年黑矮的土坯房已經被粉墻黛瓦的兩層樓房代替,門前原本的泥巴路也成了寬敞整潔的水泥路。
汪能梅的丈夫陳澤平向記者介紹,他家前年就脫貧了,去年家庭收入三四萬元。“我在村子附近打工,也養了頭黑毛豬,地里種上天麻、茯苓、黃精,不忙時還可以到山上采摘山貨呢。”
陳澤平的幸福感有一組數據可表明:2018年他家產業扶貧增收12525元,就業扶貧增收24000元,再加上相關政策性補貼,陳澤平家的年收入為38325元。
最讓陳澤平夫婦感到滿意的是居住條件。一棟70余平方米的兩層住宅里,干凈整潔,臥室鋪上了木地板,“再也不擔心下雨屋漏水了。”
近年來,大灣村先后建設了4個安置點,62戶像陳澤平一樣的貧困戶搬進了新居。住房的改善成為了“人脫貧、村出列”最直觀的反映,也讓余靜和村干部們頗有“成就感”。
山上種茶,家中迎客
然而,這種“成就感”很快被更強烈的責任感所代替。
“在各種扶貧政策的疊加下,群眾的脫貧效應很快體現;但如何讓群眾穩定脫貧,是亟待我們考慮的事情。”余靜表示,對于大灣而言,就是要盡快把產業和集體經濟做大做強。
在產業脫貧上,大灣村堅持把發展特色產業放在突出位置,按照“長短結合、以短為主、以長帶短、以短促長”的發展思路,加快提升茶產業,積極發展生態養殖業,創新光伏扶貧模式,改革助推旅游業。此外,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根本性轉變,為下一步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穩定堅實的基礎。
“山上種茶,家中迎客。”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中,大灣村的產業發展之路逐漸清晰,茶產業和旅游業成為支撐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兩個重要引擎。
而為了這兩支引擎的正常運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正全線推進。僅在大灣村村部的周圍,記者就看到有差不多20個大小工程在緊鑼密鼓的施工。村干部介紹稱,這些項目很多都和旅游相關,且大部分工程將在今年夏季完工。
舊貌換新顏的大灣村,將以更美的面貌展示對游客的盛情。
“現在生活越來越好,農家樂越來越多,歡迎常來看大灣村的好風景!看看農村的新變化!”采訪結束時,汪於杰熱情地向記者發出邀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