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中科院院士郭華東: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2019年05月07日 18:54 | 作者:閆旭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數字絲綢之路”如何助力可持續發展目的實現?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7日在此間表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具體指標需要在全球、國家和地方各級采取行動,地球大數據可以為這些努力和活動提供信息、目標和協助。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正在福州舉辦,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攜科研成果亮相峰會。

地球大數據是地球科學、信息科學、空間科技等交叉融合形成的大數據,數據來源于但不限于空間對地觀測數據,還包括陸地、海洋、大氣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數據。

該專項負責人、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中科院院士郭華東在峰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暢談如何立足地球大數據專項,結合數字“一帶一路”項目開展研究,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提供決策支持和技術支撐。

郭華東指出,地球大數據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將地球大數據納入可持續發展目標進程,通過地球大數據的先進科學技術支持,來實現“一帶一路”區域性和跨國家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生態的協同發展,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

2016年,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通過分享數據、經驗、技術和知識,實現地球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科學服務,53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參與其中。目前,中國科學院已在未來5年部署超過2億元人民幣的經費,支持DBAR計劃的實施。

“DBAR計劃將對‘一帶一路’不同生態系統的現狀及其演變格局開展系統的監測,包括草原、森林、冰川、城市、農田和海岸帶等。”郭華東表示,地球大數據的不斷積累、開放與共享,是助推數字“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推動力。

2019年1月,DBAR地球大數據系統平臺正式上線,系統包括“一帶一路”區域資源、環境、氣候、災害、遺產等專題數據集、自主知識產權數據產品57類,共享數據超過120萬億字節,可實現“一帶一路”全境的基礎地理數據瀏覽。

2018年1月,中國科學院啟動A類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旨在構建全球領先的地球大數據平臺和數據庫,推動地球大數據技術創新、重大科學發現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觀決策支持。

郭華東表示,2019年,地球大數據專項將核心工作定為“5球、1星、1設施、6SDG”的建設,針對SDG若干目標開展研究,致力于推動地球大數據服務SDG2零饑餓、SDG6水資源、SDG11城鎮化、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和SDG15陸地生態6個SDG指標的監測與評估。

據郭華東介紹,2018年至2019年,專項采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時序動態監測了中國127個境外產業園區從建園到2018年底的建設狀況,監測與評估了中國境外產業園區的分布格局、發展動態、建設狀況、資源稟賦、風險狀況、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等。

同時,專項幫助那些沒有技術和財政資源支撐的發展中國家,監測其城市發展并研究土地使用率和人口增長率之間的關系;評估了近40年中國大熊貓棲息地的演變特征,為聯合國SDG15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實現提供方法與數據支撐;定制專用葡萄牙語農情監測系統,為莫桑比克開展詳盡的農情監測培訓,不斷為推動地球大數據領域的技術創新與SDGs目標實現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決策支持。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數據 地球 一帶一路 華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