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兩全其美”
新華社長沙5月19日電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兩全其美”
新華社記者張春保 史衛燕 周楠
初夏的洞庭湖,綠得讓人心醉。
2014年,國務院批復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有“長江之腎”“魚米之鄉”美譽的洞庭湖區域,經濟發展將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湖區經濟新的發展路徑。
記者在洞庭湖區調研時感受到,這些年,湖南對標生態經濟區規劃,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湖區經濟正經歷轟轟烈烈的變革。
理念巨變:生態優先深入人心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包括湖南省岳陽、常德、益陽3市、長沙市望城區和湖北省荊州市。
自古以來,洞庭湖就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魚生產基地,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江湖關系、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洞庭湖湖泊日益萎縮;在單一追求量的增長的粗放發展方式下,農業污染物、工業污染物、生活污染物持續不斷注入洞庭湖,湖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洞庭湖告急!
2017年8月,湖南省《關于全面禁止在自然保護區范圍內進行河道采砂活動的通知》下發,東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全部禁采。
2017年冬,湖南沅江市南洞庭湖區的砍伐現場,伐木工陳躍親手砍下十幾年前自己種下的歐美黑楊。湖南在極短的時間里,砍掉了近300萬棵歐美黑楊。這些為造紙而種的“濕地抽水機”已吸食洞庭湖數十年。
“矮圍拆除之后,十幾年沒有見過的江豚又回來了!”在南洞庭湖與東洞庭湖交界處的漉湖蘆葦場,當地漁民高興地告訴記者。2018年6月,湖南省一舉拆除了盤踞洞庭湖17年的下塞湖巨型矮圍。截至當年12月,湖南拆除了洞庭湖內矮圍網圍472處,破壞生態、威脅行洪的非法矮圍基本拆除完畢。
造紙,一直是洞庭湖區的支柱產業,也是污染大戶。湖南痛下決心,2018年洞庭湖區全部制漿產能和落后造紙產能退出,2019年造紙產能將全面退出。
一系列舉措取得成效,2018年洞庭湖11個國控斷面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較前兩年有明顯好轉。
“能打下這么多硬仗,靠的還是生態優先理念的指導。”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鄧立佳表示。
取舍有度:一切為了綠色發展
2018年,河北一家鋼鐵企業準備到益陽市投資350億元建鋼鐵廠,益陽市委市政府經慎重考慮,最終拒絕。對于這個傳統農業大市來說,鋼鐵產業對提升地方經濟、財稅、就業等均能產生巨大影響,選擇拒絕,顯示了當地政府保護環境的決心和選擇發展路徑的理性。
水稻為小龍蝦、蟹、蛙等提供微生物、野草等天然餌料,小龍蝦們的排泄物則成為優質稻良好的生物肥……在“洞庭之心”南縣的田園里,處處可見小動物的“水田嬉戲圖”。
當地“種糧達人”何時告訴記者,近年來,洞庭湖區不少地區一改粗放型種植方式,改用“水稻+”的生態綜合種養模式,利用生物鏈優勢互補的原理,重塑綠色農田生態循環系統,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效益,也改善了湖區生態環境。
劃定畜禽禁養區、湖面禁止精養魚、退出珍珠養殖……
在拒絕落后產能的同時,湖區也在積極引入新的產業。益陽市確立生物制藥、電子信息、工程機械等“十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多項指標在湖南實現領跑。
“事實證明,轉換是可以做到的,關鍵是找到綠色產業。”常德市常務副市長陳恢清說。
“兩全其美”:成效可喜仍需破題
楊柳低垂,碧波粼粼。船劃過水面,泛起白色浪花。
常德市城區內的穿紫河是一條古河道,由洞庭湖水漫延而成。很長時間,穿紫河成為城市污染的主要區域。
近年來,常德市利用海綿城市先進技術和理念,在穿紫河沿岸建立了污水雨水收集系統,種植蘆葦、菖蒲、美人蕉等植物進一步凈化污水,水質明顯改善。現在,穿紫河沿岸社區林立,游人如織,生態保護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也帶來了經濟的良性發展。
在洞庭湖區,不少地方像穿紫河一樣迎來“新生”。
洞庭湖區的生態治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近年來湖南加大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力度,推進解決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綠色發展關鍵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但部分地區還存在新舊動能轉換“卡殼”等問題。
“生態治理欠賬多,經濟發展須轉型,目前洞庭湖區確實處于壓力疊加的時期。我們必須以滾石上山的決心來工作,一步都松不得。”益陽市市長張值恒說。
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如何真正實現相互促進、攜手發展,洞庭湖區仍在繼續努力,不斷破題。(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洞庭湖 生態 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