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北京自行車專用路開通 市民早起“搶鮮”
自行車專用路開通 市民早起“搶鮮”
首月試運營期嚴查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工作人員將在沿途對騎行不文明行為進行制止
昨日,市民騎行體驗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A06-A07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入口處設有阻車樁,防止電動自行車駛入。
自行車專用路服務區的洗手間。
地鐵回龍觀站下的立體自行車停車庫。
夜幕降臨,自行車專用路的照明燈光全部開啟,市民體驗夜騎。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建筑景觀設計師戈建。
昨日上午7點,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開通,該道路東起昌平回龍觀,西至海淀后廠村路。在高峰狀態下,每小時可容納3500輛自行車同時騎行。
記者在東端起點處看到,道路上已經立起了阻車樁,保安和工作人員正在引導市民進入自行車專用路。
據悉,自行車專用路禁止行人和電動自行車進入,騎行時應該把時速控制在15公里以內。
昨日,新京報記者兵分三路,分別以打車、乘地鐵、自行車專用路騎行三種方式,從回龍觀出發前往西二旗地鐵站和上地地鐵站。
體驗發現,自行車騎行花費時長居中,不過道路基本通暢,早晨騎行也比較涼爽,完全可以作為往返回龍觀與上地軟件園的主要通勤方式。
騎行(回龍觀-西二旗)
9:30出發,10:02到達,耗時32分鐘,花費1元(共享單車收費)
上午9點30分,記者從回龍觀騎行出發點出發,沿途同行的騎手不少,多數為特地來嘗鮮的體驗者。在育知東路-同成街路段,由于不少市民停留在綠道上拍照留念,部分路段略有不暢,全程4公里,記者騎行了25分鐘。
隨后的龍澤地鐵站-龍域環路路段非常通暢,值得一提的是,該路段設有紅綠指示燈和指示牌。沿龍域環路騎行大約1公里后,記者到達上地騎行終點,繼續前往地鐵站,這一段道路較為擁堵,大約2公里。上午10點02分,記者到達西二旗地鐵站。
體驗發現:自行車專用路基本通暢,全程約8個紅綠指示燈。早晨較涼爽,臨近中午日照較強。
地鐵(回龍觀-西二旗)
8點31分出發,8點40分到達,耗時9分鐘,花費3元
上午8點30分左右,記者到達13號線回龍觀地鐵站,排隊安檢、進站,雖然乘客有些多,但沒有因此耽誤太多時間。記者注意到,從回龍觀進站后,去往西二旗、上地、西直門方向的乘客明顯多于去往東直門方向的乘客。
8點31分,記者搭上去往西二旗方向的地鐵。車廂內乘客較多,很擁擠,如果想在車廂里刷手機打發時間,感覺只能把手機“貼”在臉上。從回龍觀到西二旗共有兩站,其中龍澤站上下車的乘客不少。約8時40分,記者從西二旗地鐵站出站,一同出站的乘客非常多,大家只能緩步下樓梯。
體驗發現:地鐵站內外人流比較集中,進出站都需要等待,車廂內很擁擠。
打車(回龍觀-上地)
9:00下訂單,9:08上車,10:19到達,耗時79分鐘,花費60元
上午9點08分,在預約網約車8分鐘后,記者才坐上車前往上地地鐵站,一路上一共遇到三處擁堵。第一處擁堵在同成街回龍觀地鐵站處,原因是道路窄,公交車站換乘地鐵人流量多。第二處擁堵在G6輔路-安寧莊路,車流量大。第三處擁堵在安寧莊西路-小營西路,該路段設有三處紅綠燈,車輛行駛緩慢。
網約車司機表示,并不是很情愿接前往上地方向的訂單,因為早高峰太堵。
10點19分,記者到達上地地鐵站,不到9公里的路程開了足足79分鐘。
體驗發現:早高峰道路擁堵,車輛一直走走停停,用時偏長。
■ 現場
專用路夜晚首亮燈 騎行人數堪比早高峰
昨日上午不到6點半,已經有數十名騎行愛好者在自行車專用路東端起點排隊等待。上午7點,自行車專用路正式開通,記者在現場看到,起點處已經立起阻車樁,工作人員正在引導市民進入。
記者注意到,從自行車專用路的高架路段下道后,將進入一段由既有道路改建的地面道路,在這一區域(龍域環路和龍域中路交叉口)設有一處休息區,有遮陽篷和新建的洗手間。
晚上8點半,自行車專用路的照明燈光全部開啟,下班回家和前來騎行體驗的市民數量堪比早高峰。
記者了解到,自行車專用路高架段燈光照明系統嵌于橋梁欄桿扶手中,在滿足夜間騎行照明需求的同時,還能形成線性標識引導系統,保障出行安全。地面段照明采用超級電容光伏路燈,與傳統蓄電池太陽能路燈相比,有工作壽命長、微光充電、無重金屬污染等優點,更加節能環保。
據悉,自行車專用路“交規”明確提出,禁止行人、電動自行車及其他車輛進入,專用路僅服務非助力自行車通行,騎行最高時速不超過15公里。為了避免電動車違規駛入,各出入口處還設有可升降阻車樁。
根據自行車專用路的“交規”,專用路上禁止停車,因發生車輛故障等原因無法行駛的,騎行人應緊靠路右側,就近出口推離自行車專用路,也會有工作人員提供幫助。
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開通第一個月的試運營期,將聯合交管部門嚴查各類交通違法行為,沿途還將有不少工作人員對市民可能存在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制止。
■ 對話
自行車專用路建筑景觀設計師戈建:
“空中自行車道”在國際上都很獨特
昨日一大早,不少騎行愛好者和上班族聚在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的入口處,等待道路開通運行,比利時人戈建就是其中一員,他作為建筑景觀設計師參與設計了這條自行車專用路。
“一上午我來來回回騎了好幾趟,發現不管是上班族還是專程來體驗的騎行愛好者,大家都笑容滿面”,戈建說,這條路不僅給人們帶來了交通方式的改變,也成為一個承載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間。
1995年,戈建第一次來北京,他清楚地記得,那時候差不多一半的市民都依賴騎車出行。到了今天,城市經過一段時間高速發展,公共交通、私家車成為主要出行方式,不過依然有很多北京市民熱愛自行車的速度。
北京正為自行車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新京報:北京的自行車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戈建:市民騎車出行曾經是北京交通的一個特色,1995年我第一次來到北京,那時候街頭巷尾有很多自行車,多數北京人都把自行車當作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隨著城市發展,機動車的數量日益增多,自行車的騎行環境變得不那么順暢。不過這兩年,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自行車又回到了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用手機就能開啟一輛自行車,連接起了家、單位和其他場所。這樣的出行方式在歐洲不常見。
自行車專用路項目的落地,說明北京想要充分改善這座城市的慢行系統,給自行車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和空間,這條自行車專用路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參與設計這條自行車專用路以前,我們在湖南長沙和山西平遙古城也設計過一些自行車環道,但都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更多的作用體現在旅游觀光方面。
“空中自行車道”在國際上都很獨特
新京報:和歐洲的許多自行車專用路相比,這一條有何不同?
戈建:在歐洲的不少城市,市民已經習慣于騎車出行,歐洲城市建設的地面自行車專用路有很多,想要騎行橫跨歐洲都不是問題。
但城市內部的自行車專用路,特別是通過橋梁在空中架起的自行車專用路并不常見,國際上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類似道路,可以說,北京的這條自行車專用路在國際上都是很獨特的。
新京報:為什么將自行車道設計在空中?
戈建:這樣的設計是和其他設計單位綜合一系列因素最終確定的,考慮了需要跨越高速公路的客觀交通環境、人們對騎行舒適度的需求以及保障孩子們安全在專用路上騎行等問題。
同時,修建這樣一條自行車專用路也能壓縮市民的通勤時間,讓居住在昌平回龍觀的市民能在半個小時內到海淀上班,而不是花一個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浪費在排隊擠地鐵或堵車中。
自行車專用路能承載社交功能
新京報:在這條路上騎行,你有什么感受?
戈建:我在這條路上騎了好幾趟,我覺得自行車專用路和其他的交通方式形成了兩個“世界”,橋下有汽車的鳴笛聲和尾氣的味道,地鐵里基本上每個人都捧著手機看,人與人之間站得再近,也是陌生人,大家都急匆匆趕去上班。
在自行車專用路上,環境一下就安靜了,視線很開闊,能享受到騎行帶來的樂趣。
不夸張地說,我看到的所有騎行者都笑容滿面,還能互相交流。這條路不僅改變了人們的交通方式,也成為一個承載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間。
回龍觀是一個大型住宅區,差不多一半居住在這里的人都要去海淀上班,每天早晚都有出行高峰,因此我們設計了三條車道,中間一條是潮汐車道,能控制方向,這樣的設計在歐洲一些自行車專用路上都很少見。同時,為了滿足老人、學生等更廣泛群體的出行需求,這條道路的坡道上還設置了自動助力裝置。
A06-A07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吳婷婷 見習記者 姚遠 實習生 周博華
編輯:曾珂
關鍵詞:北京自行車專用路開通 市民早起“搶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