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5G時代的“互聯網+醫療健康”什么樣?——來自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的觀察與思考
新華社青島6月11日電 題:5G時代的“互聯網+醫療健康”什么樣?——來自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的觀察與思考
新華社記者 田曉航、溫競華、蘇萬明
隨著中國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5G技術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有了5G“加持”,醫療服務將發生哪些變化?正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上,“5G+醫療”成為熱議的話題。從專家描繪的圖景中人們看到,5G技術將大大提高醫療服務的整體效能,推動健康服務體系發展和模式重構,深刻改變人們的就醫體驗。
超乎想象:顛覆醫療健康服務生態
5G技術和醫療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專家給出了許多人們意想不到的答案。
“未來病房可能不再需要醫療監護儀,而是通過信息貼片,把病人的信息利用5G網絡快速傳到工作站”“重癥監護室查房可以通過遠程操作機器人實現”“在急救車里就能調閱病人以往的電子病例,開具各種檢查單,實現急救前移”……5G技術大大拓展了醫療健康服務的空間和內容。
“醫療場景的網絡需求非常大,而大帶寬、低時延、安全是5G的典型特征,這恰恰符合未來醫療發展需求。”互聯網醫療系統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趙杰說,5G將徹底顛覆現在醫療的生態。隨著5G技術與醫療服務需求融合,院內設備互聯、院間醫療業務的開展以及院外應急救治和區域醫療系統有機結合,都有望快速實現。
據趙杰介紹,互聯網醫療系統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已在全國實現首個5G醫療實驗網的建設,并在國內首次完成了獨個場景5G醫療應用的測試。
“5G網絡的綜合性能是4G的100倍,延時達到毫秒級,這使未來醫療系統能夠流暢運行。”趙杰說,經過不斷測試完善,5G在醫療中的應用將得到快速發展。
拓展外延:倒逼醫療服務體系變革
互聯網診療、遠程醫療和培訓、電子處方+審方、家庭巡診……隨著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各地持續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形態日益豐富。專家認為,5G技術的應用,將不斷擴大“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外延,并重新規劃醫療服務模式和體系,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也將隨之發生改變。
基于運籌學的醫院病床等技術、基于時序的急性胰腺炎最佳手術預判模型、基于醫學圖像臨床疾病的預測診斷模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黨委書記、華西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主任張偉認為,預測干預醫學將在新型健康醫療服務模式和管理中得到應用,而由大數據、人工智能驅動的診斷治療抉擇,可能讓手術路徑發生改變,降低患者致殘率、致死率。
“慢病管理服務也將出現新業態。”張偉說,慢病早期具有不確定性的時候可以進行定制化治療,后期則可以利用可穿戴設備、傳感器等手段實現標準化治療。
遠程可視技術、生物傳感器和感應傳感器的連接、圖像識別技術下的影像診斷技術……專家認為,這些技術聯合起來,移動互聯下的醫療服務模式將出現醫療服務平臺化、去機構化的趨勢。
“大數據、人工智能不可能讓醫生失業,但是不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醫生會失業。”張偉說,基于“新醫科”的新時代醫學教育體系變革將會發生,醫學人才知識體系需要重構,比如,理工醫交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護理及健康管理人員的分類等。
循序漸進:技術、配套、監管一個都不能少
“5G+醫療”的前景著實令人興奮,不過,專家認為,現階段其仍面臨發展的瓶頸和風險,需要理性對待。
“5G組網還在初期,應用尚待開發,新裝備和技術還有待完善。”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盧清君認為,“5G+醫療”目前面臨組網貴、成本高、迭代難等難題,而且,5G通信的持久性和穩定性還有待觀察。
人工智能是5G技術的重要應用方向。盧清君說,人工智能長于邏輯,卻并不知道復雜的因果關系。而且,醫學倫理和醫患責任的建立、法規的干預、經濟模式的干預,都對人工智能的設計模型影響巨大。
“臨床是不允許出錯的,不允許有波動。”盧清君說,當5G組網還處于不穩定狀態時,臨床應用一定要謹慎。
醫療行業是數據密集型行業,隨著數據生成和共享行為增加,醫療數據加速積累,這對采集、存儲、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迪斯杰(北京)數據管理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韓宏坤認為,數據能否“秒級分享”,關系到上下轉診的速度、病人獲取信息的速度等,這都需要“醫學大腦”來進行實時的“數據治理”。
一些專家還認為,適應5G等技術變革帶來的醫療健康業態新變化,公立醫院治理結構、人事與薪酬制度、醫療服務定價、支付制度等都需要相應做出改變。同時,國家在醫療服務質量安全、結果評價等方面的監管也要加強。(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5g 醫療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