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一份機密文件中的蘇聯代印人民幣
▌中國人民銀行富順縣支行文件
該文件的內容直接涉及到我國人民幣印行與兌付等極其核心的機密問題。
這份由富順縣人民銀行于1964年12月16日發至所轄各區辦事處、鄧關分理處,并抄送縣人委辦、縣財辦、縣公安局等的紙質文件寫道:
“按省分行出密(64)字第101號通知,關于兌換蘇聯代印的三種票子已于九月底截止。但自十月以來,各地仍不斷有個別農民、職工、干部,特別是農村中的老年人持票券來銀行要求兌換。這些群眾絕大部分是勞動人民,經濟生活一般都不寬裕,雖然他們手中的金額不大,但對他們的生活卻有較大的影響。因此,經總行請示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同意,對目前國內勞動人民持有的三種票子,如確實由于某種原因當時未能兌換者,經一定組織證明,可以照顧兌換。兌換時間到一九六五年三月底止。”
文件上的這段文字清楚地告訴我們:當時的富順也同四川各地一樣,為了保護勞動人民手中的貨幣資產,人民銀行將于1964年9月停止兌付的“蘇聯代印的三種票子”的最后兌付日期,延長到1965年3月底止。那么,這份機密文件中所指蘇聯代印的三種票子具體是哪三種呢?人民幣歷來就被譽為國家名片,為什么其中三種票子要由蘇聯代印?面對這些問題,只有從新中國貨幣金融史里尋求其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從1949年1月10日至195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當時,由于受各種歷史條件的限制,具有強烈戰時特點和臨時特性的人民幣,其設計、印制以及質量等與新時期經濟建設間的問題與矛盾越來越突出。如票面復雜, 有12種面額,62種券別;票面額差異過大,下自1元,上至50000元,給使用、結算等造成很大不便;再加之鈔票自身防偽性能差,敵人的假鈔猖獗。為此,設計、生產一套高質量、高水平的新版人民幣,便在新中國成立后很快就被提到國家議事日程上來。1950年4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為請示新幣印制計劃由》的請示報告上報給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自此,研究、設計、雕版、印刷第二套人民幣的艱巨工作拉開了序幕。其中,基于國內當時的印制條件及人民幣的防偽能力,為有效防止假幣和維護新中國人民幣的信用,中央決定1元及以下的輔幣在國內印制;3元、5元、10元券三種大面額的票券委托蘇聯代為印制。
▌第二版人民幣叁圓 正
▌第二版人民幣叁圓 背
▌第二版人民幣伍圓 正
▌第二版人民幣伍圓 背
▌第二版人民幣拾圓 正
▌第二版人民幣拾圓 背
1951年3月,根據中財委1952年12月4日關于印制新幣計劃的決定,經周恩來總理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派出以賀曉初為組長的4人印制小組,隨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促進會代表團于3月赴莫斯科開始了委請蘇聯代印3元、5元、10元券的談判過程。經若干次談判,于1953年8月17日中蘇雙方正式簽訂了關于委托蘇聯代為印制人民幣3元、5元券的合同。當時,為保密需要,合同中提到的交貨方名稱為“全蘇木材進出口聯合公司”;接貨方名稱為“中國化工雜品進口公司”。合同中約定代印的價格為中蘇邊境奧托帕車站交貨價:即3元券票面—每千份計68盧布69.5戈比;5元券票面—每千份計82盧布68戈比。1953年9月至1954年底,蘇聯將所代印的人民幣3元券和5元券按合同所定,分批全部交付給了中國人民銀行。
1954年3月30日,周恩來總理根據國內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親自打電報指示中國駐蘇聯大使張聞天,提出(由蘇聯)續印5元券4億張和新印10元券2億張的任務。4月12日,張聞天大使、溫寧參贊會晤了蘇聯財政部長茲維列夫,就續印5元券和新印10元券問題進行磋商,并達成協定:續印5元券4億張,于1955年內全部交齊;新印10元券2億張,于1956年內全部交齊。1956年6月14日,中蘇雙方簽訂了委托蘇聯代印人民幣10元券的補充協定。協定規定7月供應7000萬小張,12月供應13000萬小張。訂貨人須向供貨人交付16747318盧布。1961年8月26日,中蘇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委托蘇聯代印人民幣10元券的印制合同。1962年8月4日,中國方面全部接收并完成了人民幣10元券的入庫存工作。
我國第二套人民幣從1分到10元,共有12種面額13種版別,自1955年3月1日開始陸續發行。但是,由于20世紀60年代初國際局勢發生急劇變化,中央從穩定我國金融市場和維護人民幣信用出發,決定將蘇聯代印的3元、5元、10元券在1964年9月底限期收回銷毀,凡是手中持有這三種紙幣的民眾,在限定期限內到人民銀行等值兌換其他面額的人民幣。自此,“蘇聯代印的三種票子”退出了歷史舞臺。
由于我國第二套人民幣中蘇版的3元、5元、10元券紙幣,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亦是“當年中蘇友好的實物見證”;再加之其印制精良,數量少,行用時間短,且收回、銷毀工作扎實,又是新中國唯一一次委托外國印制的人民幣幣種,因而成為了人民幣收藏珍品。
本文根據四川富順/陳橋《一份機密文件中的蘇聯代印人民幣》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于《收藏》2018年04月刊
編輯:楊嵐
關鍵詞:人民幣 蘇聯 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