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市民對話一把手·提案辦理面對面 北京將修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混合投放生活垃圾將處罰款
6月18日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孫新軍做客第二期“市民對話一把手·提案辦理面對面”直播訪談節目,與市民、市政協委員就“加強垃圾分類,實現垃圾管理減量化和資源化”的話題進行交流。
記者了解到,2012年出臺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目前已列入2018—2020年立法規劃,新修訂的條例將對個人明確垃圾分類責任,混合投放垃圾將處以罰款。此外,在新創建的垃圾分類示范片區里,將對分類垃圾桶標識進行調整,廚余垃圾改成“濕垃圾”,其他垃圾改成“干垃圾”,讓居民對分類標準一目了然。
▲訪談現場
居民個人將承擔垃圾分類責任
近年來,本市開展了3萬多場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去年還推出垃圾分類卡通代言人“分小萌”,錄制“分小萌”視頻小課堂、組織“垃圾分類萌到家”、知識問答、垃圾分類大挑戰、拾撿跑等線上線下活動,號召市民跟著“分小萌”一起做分類。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新軍
在昨晚“對話一把手”節目現場,有政協委員提出,除了軟性宣傳,還需硬性舉措,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對此,孫新軍表示,從根本上看,垃圾源頭減量、強制分類需要得到立法支持。軟約束要逐步“硬起來”。2012年,北京出臺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了政府部門、物業等管理責任人、收運處置單位、垃圾產生單位的責任和罰則。但是物業等管理責任人對居民個人參與垃圾分類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也只有鼓勵和倡導,缺乏約束和強制,導致垃圾分類居民參與率增長緩慢。同時,分與不分混投,影響了分類的質量。垃圾分類需要全民參與,頂層設計和推動十分重要,激勵和鞭策必須雙管齊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已經列入2018—2020年立法規劃。新修訂的條例將不光對單位,也將對個人明確垃圾分類責任。“不分類就是違法的”,孫新軍說,北京將參照上海的經驗,對個人混合投放垃圾處以不低于200元的罰款。
▲北京市政協委員王以新
分類垃圾桶標識將進行調整
孫新軍透露,現在北京市每天會產生將近2.6萬噸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且仍在增長,拐點還沒有出現”。目前北京市有29個垃圾處理終端設施,都在滿負荷運轉,缺乏彈性。如果清運、處理不及時,就會給居民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北京市政協委員楊鑫
目前,生活垃圾一般分四類:廚余垃圾、其它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其中,產生量最大的是其它垃圾和廚余垃圾,也被稱為干垃圾和濕垃圾。討論過程中,北京市政協委員王以新說,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居民認為分類方法太復雜、記不住,能不能有更簡便的分類方法呢?對此,孫新軍回答說:“我教大家八個字,就學會垃圾分類了:資源回收、干濕分開。”具體地說,把能賣錢的和不能賣錢的分開,就是資源回收,把會爛的和不會爛的分開,就是干濕分開。“就拿雞骨頭和大棒骨來說,同樣是吃剩下的食物,雞骨頭是會爛的,屬于濕垃圾;大棒骨不容易爛,是干垃圾。同樣道理,粽子葉不容易腐爛,是干垃圾;茶葉容易腐爛,是濕垃圾。我認為這樣的記憶方法是比較簡單的。”
孫新軍表示,接下來將按住建部的要求,在新開展的垃圾分類示范片區中,對分類垃圾桶的標識做一些調整,把“廚余垃圾”調整為“濕垃圾”,“其它垃圾”調整為“干垃圾”,讓社區居民投放的時候能一目了然。
▲北京市政協委員季節
北京將編制垃圾分類教材
孫新軍介紹,目前全市30%的街道、鄉鎮創建了100個垃圾分類示范片區。2019年,示范片區覆蓋率要達到60%,覆蓋200多個鄉鎮街道,2020年還要達到90%。在示范片區,試點創新四種垃圾分類收集方式:第一種是設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類驛站、小屋,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并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從而形成了穩定的垃圾分類基礎人群。第二種是在有條件的小區設置智能投放箱,減少人工成本,擴展垃圾分類服務范圍。第三種是上門或定點回收再生資源、廚余垃圾,方便群眾投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量。第四種是撤桶撤站,定時定點流動收集。這幾種方式,也是充分借鑒了國內外垃圾分類的成熟經驗,在實踐中都是征求了居民的意見之后確定的。“現在手機應用這么方便,相信今后用手機APP、小程序預約上門回收垃圾都會逐步推行。”
此外,垃圾分類的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垃圾分類的宣傳也要久久為功。“因此,接下來我們還要開展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例如,要協調教育部門,編制垃圾分類的教材和知識讀本。”孫新軍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垃圾 分類 生活 北京市 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