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萬里邊陲再探明珠:班彥新村的幸福生活
人民政協網海東市9月15日電(李富生 劉顯軍 記者 王有強)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有一個小村子,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班彥村。班彥,在土族語里是“幸福”的意思。
八月的土鄉,天高云淡,綠意盎然。8月14日上午,當記者站在班彥新村村口時,眼前的景象和歷史影像中記載的班彥村實在“對不上號”——
富有民族特色的大門立在村口,大門左右一副“春暖班彥長風送喜入新居,潮涌土鄉眾志成城建小康”的對聯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醒目。
整潔、干凈的水泥路上,一臉樸實的村民們說笑著走向田地,廣場上幾個健壯的年輕人在籃球架下你爭我奪,路邊玩耍的小孩嬉笑著……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沒走錯,這就是班彥新村。”迎接我們的村主任呂志偉笑吟吟地說。驕陽下,這位土族漢子紅通通的臉龐襯托著火一般的熱情。
“過去,班彥村是深度貧困地區的重點貧困村,有8個社369戶1396人,其中五、六社的129戶484人住在山頭,貧困率高達56%。”說起過去的苦日子,呂志偉不禁心酸起來。
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務工難、娶妻難……“六難”像一個難解的魔咒,讓“靠天吃飯”的班彥村民始終和脫貧致富無緣。
“山路不好走,出趟門不容易,尤其碰上個雨雪天氣,一連幾天出不了門。”村民呂長錄對過去的日子記憶猶新。在山上時,呂長錄一家9口人,盡管有20畝地,但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
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2016年,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地處大山深處的班彥村開始大步向幸福生活邁進。
2016年8月23日,班彥村人銘記著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小雨,沿著泥濘的道路來到正在建設中的班彥新村,訪農戶、查幫扶、問打算,并就易地扶貧搬遷、發展產業等作出重要指示。
每年元旦前,班彥村民在班彥廣場前跳起土族《安召舞》慶祝新年的來臨
3年多來,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喜遷新居的班彥村民破除“六難”魔咒,廣開致富門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呂長錄的新家就在進村口不遠的街道旁邊,標準的80平方米新房明亮寬敞,勤快的女主人把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見我們來訪,呂長錄夫婦熱情地倒水端水果。
“呂大哥呂大嫂,快別忙了,坐下來我們說會兒話。”記者連說了幾次,呂長錄才停下手中的活計和記者聊起來。樸實的土族農戶對現在的生活十分滿足,“政府給我們修了衛生廁所和養殖棚,用水用電方便了,天然氣也有了,門口還鋪了寬寬的柏油路……”呂長錄的漢語中夾雜著土語,記者似懂非懂,呂志偉趕忙臨時當起了翻譯。
房子住好了,村民們又憋了一股勁:“挖掉窮根子,過上‘腰桿挺起來、腰包鼓起來、笑容露出來’的小康生活!”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在班彥新村后山,架起了很多光伏板。這是做什么用的,村里自己供電?“不是,這是村里引來的光伏項目,目前已經并網。”駐村第一書記袁光平來自青海省自然資源廳,自新村建成后就一直駐村。他解釋說:“僅此一項,每年每戶村民可增收2500元,持續獲益20年。”
產業扶貧項目可不止光伏一處,班彥新村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群眾普遍認可的基礎上,制定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確定了光伏扶貧、轉移就業等多項脫貧措施。
記者剛走進村民呂有榮家,迎面碰到了急著趕去交繡活的李卓瑪花。原來,村里為了讓婦女不出家門也能掙錢,推行“公司+農戶”模式,組建盤繡合作社對全村100名婦女進行刺繡、盤繡手藝培訓。李卓瑪花兩天抽空繡了4件衣服,一下子賺了100元。“既不耽誤家里的活,還能憑手藝掙到錢”。
閑不住的不止李卓瑪花。
為讓農民有更多賺錢的門路,去年冬閑時,村里開展了挖掘機、烹飪、電焊等就業技能培訓,100名村民參加了培訓。“以前在山上沒條件,更沒門路,現在工作隊和村委會支持我釀酩餾酒,還貸上了7萬元的無息貸款開起了農家樂。我一定要好好地干,不能給支持我們的‘第一書記’和村干部打臉。”村民呂有金認真地對記者說。
盤繡合作社、“班彥”酩餾酒商標注冊、以舊村1824畝退耕地為主體的生態補償項目……“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搬下來的村民持續穩定創收。”班彥新村黨支部書記李成英說得實在。
說得實在,做得更實在。土鄉村民的日子過好了,懂得感恩。
走進村民呂有賢家,一張精心裝裱的習近平總書記的照片掛在中堂最醒目的位置。“全村像這樣懸掛照片的村民還有很多。”袁光平對記者說。每每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自己家的時刻,呂有金都是一臉的笑容、一臉的自豪:“我就是有點遺憾,習總書記來的時候新家沒裝修出來,連杯茶、一塊饃饃都沒有端給總書記,我真想請總書記再來我家坐坐,我一定要給他敬杯我親手釀的酩餾酒,再說說這幾年來我的生活變化。”
是啊!搬下山來的班彥新村,如自己的名字一樣,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幸福村。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班彥 新村 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