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產業對接 產業對接
菌子豐收了,“菌”俏產業脫貧路
貴州是孕育百菇的寶地,有22個科72個屬268種食用菌。
冬暖夏涼、空氣濕潤、雨熱同期,豐富的山地立體氣候,讓百菇在貴州大地競相綻放。
與百菇齊放的,是貴州菇農的笑顏。
從食用菌生產弱小省份一躍進入全國第二梯隊,具備了躋身年產100萬噸以上全國第一梯隊的條件,食用菌產業異軍突起。
作為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食用菌具有“短、平、快”的特點,與貧困群眾利益聯結方式多種多樣,是我省山區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重要來源之一。僅2018年,食用菌產業就帶動全省19萬貧困人口脫貧。
目前,我省除個別不具備自然條件的縣之外,其他縣(市、區)和開發區都發展了食用菌產業。
走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路徑,貴州食用菌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陸續引進了上海雪榕生物、遼寧福順三友、湖北裕國菇業等一大批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全國食用菌企業30強有9家落戶貴州。
打造特色食用菌產業強省,貴州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9年,我省食用菌產業將圍繞種植30億棒(萬畝)食用菌,實現“產銷兩旺、質效雙升”的目標任務,大力發展優勢大宗食用菌,大力發展特色珍稀食用菌,積極發展野生食用菌,打造特色食用菌產業強省。
夏秋采收忙,冬春有活干,貴州菇農幸福生活來。
政府贈農好“財”菌
七八月份,是安龍香菇賣得最好的季節。安龍縣食用菌產業扶貧示范園里,村民劉發芬開心地忙著采摘香菇。
“我家4個棚(合2個標準棚),一年能掙10多萬元,除去開支也有七八萬元。”劉發芬家是貧困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之前一直奔波在外,以務工為生。“在家門口種香菇,能照顧老人和小孩,收入比出門打工強好幾倍咯!”
食用菌是典型的“短、平、快”產業項目,具有可周年生產、生產周期短、帶動能力強等特點,經濟效益達到大產作物10倍以上。因此,有“一畝菌十畝田”的說法。
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提出: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對沒有找到有效產業扶貧路徑的深度貧困縣、鄉、村,有條件適宜種植食用菌的,加快推動食用菌種植。
省農村產業革命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迅速抓貫徹落實,組織一批有實力的優強企業與深度貧困縣進行對接,組織一批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進行現場指導服務,組織一批金融機構加強資金支持,促成龍頭企業與深度貧困縣合作發展食用菌產業。
菌種保供、菌材供應、基地建設、種植安排、壯大經營主體、技術培訓、食品安全和品牌建設、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廢料資源化利用等十項重點任務,不斷落細落實;菌種工程、菌材工程、市場主體培育工程、人才保障工程和綠色發展工程等五大工程,正持續加速推進。
為決戰脫貧攻堅,全省各地加速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
立竿見影、吹糠見米、快速增收。我省除個別縣自然條件不具備,其他縣(市、區)和開發區都發展了食用菌產業。
道真自治縣把食用菌產業作為五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確立了打造“菜縣菇鄉”的目標。
劍河縣建立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和鄉鎮黨政一把手聯系服務食用菌產業的機制,高位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
此外,在印江、臺江、從江等地建立16個省級栽培種植生產基地,在織金等地建立紅托竹蓀試驗示范基地350畝。
為決勝同步小康,省直有關部門精心呵護“小菌菇”茁壯成長。
2019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審批通過5個食用菌項目,總投資3.95億元,涉及3個深度貧困縣。省農業農村廳、省食用菌專班支持農銀企產業共同體項目19個,安排財政資金2.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金20.8億元,涉及9個深度貧困縣。
食用菌已納入2019年中央財政獎補試點險種,省級食用菌專項、省農業農村廳部門預算各安排1000萬元,引導市縣推進食用菌政策性農業保險。
截至8月底,全省累計開展食用菌技能培訓3000余人。省教育廳在銅仁、畢節等地建立了33個食用菌產學研基地。
省市場監管局立項23項食用菌地方標準,發布2項地方標準。已有15家食用菌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認證基地面積6700畝。
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貴州“小菌菇”正加速向貧困鄉村覆蓋,向最后的貧困堡壘發起沖鋒。
生財有道菌農笑
在織金縣茶店鄉桂花竹蓀種植基地的大棚里,村民謝琴左手小心地握住菌柄,右手拿著小刀,在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底部輕輕一劃,一棵完好的竹蓀便被采摘下來。
短短幾分鐘,她就采了滿滿一籃子竹蓀。“基地建起來后,我幾乎天天在這里務工,每天工資80元,一年下來掙個2萬元沒問題。”
“基地占地500畝,豐采期每天需要上百名工人才能應付得過來。”織金縣芳洲紅托竹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段家芳介紹。
在織金,像芳洲紅托竹蓀發展有限公司這樣帶領貧困戶增收致富的竹蓀制種、種植公司和合作社已有16家。
發展產業的根本目的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實現穩定的脫貧致富。健全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能確保貧困群眾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得到更多收益。
我省精選了特色鮮明、成效明顯的22個模式案例,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
安龍縣總結出“1210”模式,讓1戶貧困戶進入園區,種植2個食用菌大棚,每年生產兩季食用菌,收入10萬元以上。政府負責建設食用菌生產大棚;公司提供種植技術、管理方法,保底價格收購產品;合作社作為中介方,負責流轉大棚建設用地,動員、推薦農戶到公司承包大棚種植食用菌;農戶只需負責食用菌種植、管理、采摘。2018年,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帶動貧困戶1.57萬戶6.49萬人。
黔西縣引進貴州高原藍夢菇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1+10+N”(1個龍頭企業帶動10個示范合作社,10個示范合作社帶動N戶種植戶)的產業裂變模式發展。
公司統一制定生產技術標準,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繁育、供應菌種或菌棒,統一由合作社按生產技術標準組織生產(出菇)管理,并由公司統一保護價回收、加工、銷售。規避了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保證了80%的農戶每個菌棒獲得收益2元。
目前,該縣共建成標準化示范種植區3個,帶動農戶1586戶,其中貧困戶526戶1735人,戶均增收1.9萬元。
據統計,全省共有食用菌生產企業和合作社766家,其中設計產能大于1000萬棒/年的生產主體77家。
今年以來,我省已新增省級龍頭企業8家,申報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打造3個產業集聚區,在黔西南建立以香菇、木耳為主的產業集聚區;在黔東北建立以香菇、木耳、茶樹菇為主的產業集聚區;在黔西北建立以香菇、紅托竹蓀、冬蓀為主的產業集聚區,推動食用菌產業鏈垂直整合。
貴州食用菌正吸引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眾多菇農也將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在利益聯結機制的保障下,種得好、賺得歡。
深耕市場菌“財”到
種得出,還要賣得好,農戶才能拿到真金白銀。
今年3月,貴陽農產品物流園開業,專門設立食用菌交易專區,有銷售檔口58個,一期招商吸納食用菌商戶300余家,涵蓋香菇、平菇、金針菇和茶樹菇等22種品類,日均交易總量達54噸。
8月16日,在物流園舉辦的全省學生營養餐產銷對接會上,要求各地著力提高食用菌在學生營養餐本地農產品的采購份額,并向進超市、進醫院等“七進”延伸。
覆蓋本地市場的同時,跑上海、赴廣州,山野之間的“小菌菇”奔向遠方。
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平臺,我省統籌謀劃在東部對口幫扶城市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制定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營銷方案。
我省將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列入2019年各市州與對口幫扶城市間的幫扶協議內容,進一步推動“黔菌出山”。
6月16日,在上海舉辦的貴州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中,展示了4家企業的10多種食用菌產品,推動滬黔兩地14家企業完成結對簽約,簽約內容中全部包含生鮮食用菌或干品品類。
7月22日,在廣州市江南果蔬批發市場舉辦的推介活動上,推介了11個食用菌產品。廣東江楠農業集團、廣東勝佳超市有限公司等19家大型企業和1000多經營戶,現場考察了貴州食用菌產品。
此外,還在江南市場設立了貴州食用菌直銷檔口。
針對東南亞市場對平菇、金針菇等菌類的需求,我省還在云南河口建成面向東南亞市場的貴州綠色農產品分銷中心,并在東南亞國家設立了9個分銷窗口,積極拓展食用菌等農產品的境外市場。
通過先期市場試銷,已銷售白云區、威寧自治縣等地生產的食用菌120噸。
線下市場活躍的同時,上平臺、做電商,長在深閨的“小菌菇”成功觸“網”出山。
如今,深山里的農戶做電商已不是新鮮事。今年以來,香菇、平菇等食用菌品種在電商渠道銷售價格基本保持平穩。
截至8月,我省通過電商渠道銷售食用菌共計1200萬元,其中省商務廳通過協助廣州唯品會選品銷售1.9萬余單,銷售額達到612萬元。
今年以來,我省在農商互聯平臺銷售食用菌3.56萬噸、金額6.74億元;貴陽農產品物流園累計交易食用菌2.7萬噸,交易額3.6億元。
“黔菌出山”,方興未艾。貴州“小菌菇”跑得越來越遠,走上越來越多的餐桌。
關鍵詞:“菌”俏產業脫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