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就業那些事,可以這樣看
在10月10日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舉辦的“有事漫商量”——“穩就業促雙創聚人才,促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最終只給了一個現場提問機會,來自民建北京海淀區委的一位嘉賓反映了一個應該引起大家高度重視的情況,那就是在全社會共同努力為大學畢業生、再就業人員尋找就業機會的同時,有很多年輕的從業者對自己手中的飯碗缺乏敬畏,一言不合就離職,讓原本就為用工成本不斷升高而犯愁的企業,在之后的招聘中更加慎重,甚至有些“出格”的要求。這位嘉賓同時談到了加強職場培訓的話題。說實話,作為這場活動的策劃者之一,我非常慶幸,唯一的提問機會,主持人給了她。
“風吹不著、雨打不著,辦公室里有空調。”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賈楠在基層調研時,也發現了現在一部分年輕人對工作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位曾經在大家心里是個不錯的公關人士,連續四年,每次見面都換一張名片給大家,“我也是剛來,還在學習”這句話,好像他每年都在說。出于好奇心,我問了他頻繁換工作的原因,“不開心!”這就是答案。
“我也問過我們離職的員工這個問題,就是三個字,不開心。”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總經理原誠寅也了解到這個情況。我到過他在亦莊的辦公區,發現他把一句話貼在了墻上,“不與高校爭名,不與企業爭利”。“你啥都不爭,開心嗎?”我難免有此一問。“開心啊,我們做的事,很多人做不了。”這又是個答案。
我又以“你做這份工作開心嗎?”為題,問了我身邊很多優秀的人,他們中有拿著碩士學位在公立幼兒園做班主任的,有拿著本科學歷送外賣的,有50多歲剛當上金牌月嫂的,他們給我的回答是開心,因為這份工作,讓他們做到了極致。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圍繞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在東北展開的調研,我作為隨團記者全程參與其中。猶記得7月的東北涼爽多雨,東北人民熱情好客;猶記得調研組一路走一路看,在大巴上開的一個接一個小會;猶記得那些天我們不停收集案例,在路途中寫稿子時的興奮。
“沒有槍沒有炮,只有一把沖鋒號。”這是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李毅中在回憶自己擔任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時的宣傳策略。借用李常委這句名言,反思當前促就業、穩就業中的一些情況,個人覺得,圍繞穩就業的宣傳工作,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就在座談會上,賈楠常委說完那番話時,我突然“腦補”了一下從去年底開始,人民政協報開展的與扶貧第一書記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同”活動,期間一幕一幕,在腦子里過起電影。我記得我參加的第一場在安徽舒城的“三同”活動正好趕上冬天,村政務大廳的門從早上8點打開,到晚上5點關上,工作人員穿著棉襖、手凍得通紅,辦公室里有空調,可是誰都不舍得開。
不怕多一個人吃飯,就怕少一個人掙錢。當很多家庭的“421”“422”倒金字塔結構變得“更重”,一份工作對保溫杯里泡枸杞的中堅力量來說,格外重要。相比剛剛入職的新員工、年輕人,已經工作了十幾年的老職工,對于工作的熱情和在意,其實是不言而喻的。
我剛來報社那會兒,有關國企改革的話題討論得正熱。有一年全國兩會,我試著以這個話題采訪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資委原黨委委員、副主任金陽。金陽干過多年人事、人才工作,我記得當時他上來就反問了我一句話,你的父母是否也曾是國企職工?他們對于自己的這份工作,是怎樣理解的?
雖然草草回答了他的這個問題,但我心里一直在想,他為什么要這樣問我。直到今年去東北調研就業問題,在龍煤集團下屬公司的操作室里,我看到了井下的工人,他們的收入由于受到經濟周期影響,剛剛經歷過不穩定的狀態,他們的社保還處于不能準時為其報銷醫藥費的狀態,但他們在井下光著膀子,彼此一抬頭都能看到黑黢黢的對方,干得熱火朝天。那一刻,我理解了金陽委員當年的提問。
從“溫室里的花朵”到“誰還不是個寶寶了”,與井下工人相比,坐在空調房里的年輕人們,對于職場的認識,能否再深刻一些?
從“我太南(難)了”到“不開心”,與村里的扶貧干部相比,很有自我意識的從業者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否再堅強一點?
從“讓我做”“我該做”到“我想做”,與很多當年畢業就服從分配、在一個崗位兢兢業業干了一輩子的老員工相比,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之下,敢于擔當、不懼失敗的我輩青年,能否再灑脫一點?
就業創業路在何方?實現價值路在腳下。
編輯:秦云
關鍵詞:工作 事, 全國政協 常委 調研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