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產業“棋”活 脫貧“果”豐

2019年10月17日 16:3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分享到: 

本報記者 施佳麗

每畝400元的保底分紅,再加每畝180元的二次分紅,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的3萬畝甘薯種植區讓互利村23戶貧困戶自豪地宣布:我脫貧了!

“果樹他們幫著種,種活以后樹是我的,這坡梁旱地還給退耕還林補貼!”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宏河鎮西庫倫圖村村民張貴河說的坡梁旱地,如今已成了百萬畝扶貧林果基地,年可實現產值7億元。

這樣的生動故事不斷上演,匯成波瀾壯闊的“脫貧答卷”:截至2018年底,我區57個貧困旗縣已退出37個,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萬人減至15.24萬人。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頭。全區各地“把脈點穴”,把產業扶貧作為重中之重,趟出了一條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貧困戶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政策先行——鋪就脫貧“快車道”

寒露秋意濃,興安盟扎賚特旗阿爾本格勒鎮的木耳大棚里種植戶們心里卻是暖意融融。

“共產黨像太陽,黨的政策暖心房……”阿爾本格勒鎮珠日根嘎查農民王順在采摘木耳之余編了一段順口溜,他讓愛人用手機錄成視頻后發在微信朋友圈,不一會兒就收獲了許多父老鄉親的點贊和轉發。

王順的順口溜是享受到扶貧政策后的有感而發,作為黑木耳產業的直接受益者,這幾年來,王順和妻子除了自己種植1萬棒黑木耳,還在合作社里務工,每年靠這兩項就能收入6萬元以上,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我區緊緊抓住發展產業這個“牛鼻子”,立足傳統產業,做優特色產業,深入實施貧困地區產業提升工程,一系列“加強版”的舉措不斷推出。

——頂層設計更縝密。完善推動機制、運行機制、落實機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全區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的政策措施》等13個政策性文件,進一步細化促進產業扶貧項目落地的土地、金融、科技、交通等26條要素保障措施,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

——產業規劃更明確。指導57個貧困旗縣和14個貧困人口超過2000人的旗縣編制了《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對57個貧困旗縣投入農牧業產業資金140億元以上,幫扶每個貧困嘎查村至少發展1項帶動能力強的種養業。

——扶貧模式更創新。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動種植業、養殖業、種養加結合以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把更多貧困戶吸納到產業鏈條當中,探索出龍頭企業帶動、直補到戶、資產收益扶持、旅游產業帶動、電商扶貧帶動等5大扶貧模式。

政策先行,鋪就脫貧“快車道”。我區圍繞區域特色,采取“菜單式”、企業或合作社帶動、資產收益等方式,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累計實施農牧業產業扶貧項目1.9萬個,覆蓋貧困人口124.7萬人次。

授人以漁——練就脫貧“真功夫”

“2017年,我家就靠這個棚種茄子掙了6萬多。后來政府還免費給了一個棚,種了尖椒,由于種得晚,掙了1萬多,效益比以前種大田強了好多倍。”赤峰市寧城縣一肯中鄉毛家窩鋪村村民尹素艷從郁郁蔥蔥的茄子苗里抬起頭,滿足地笑了。

尹素艷家只有十幾畝旱地,往年一年最多收入四五千元。兩個孩子一個上大學,一個上中學,日子過得捉襟見肘。2015年,她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當地政府在毛家窩鋪村建了一個設施農業產業扶貧園區。政府給建了墻體和看護房,還拉了電、修了路。尹素艷跟老公一咬牙,貸了18萬余元,搭建了鋼架,鋪上了塑料布、草簾子,上了卷簾機等等。兩人起早貪黑地在溫室里忙乎,效益很快顯現出來了。

“貸那么多款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我心里想的是,政府給項目又教技術,只要愿意學、使勁干,生活一定會好起來的。”瘦弱的尹素艷話里透著一股倔強。

寧城縣農牧局副局長于洪軍表示,與其直接拿資金送給貧困戶,還不如讓他們掌握一門致富技術,這樣才能持續穩定脫貧。看到效益好,現在村里不少人都種上了大棚蔬菜,光這一項就能占到農民人均收入的4成以上。

不止寧城縣,改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已成我區練就脫貧“真功夫”的廣泛共識。

今年,針對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資金少、技術缺、規模小等難題,我區傾斜涉農資金140億元,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扶貧優勢特色產業,并建立產業扶貧項目庫,選聘產業發展指導員隊伍8175人,對貧困戶加強產業發展指導,打通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

產業造血——栽下脫貧“搖錢樹”

“在咱村養鵝操心少致富快,養殖技術、找市場這些事兒,合作社全幫我們辦妥了。”說起養鵝,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王愛召鎮王愛召村貧困戶李增弟滔滔不絕。

他口中的合作社是達拉特旗田野三兄弟種養專業合作社,王愛召村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引進鄂爾多斯曬旺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發展肉蛋鵝養殖,企業無償提供雛鵝,并定期回收鵝肉和鵝蛋,黨支部和合作社共同選擇有家禽養殖經驗的貧困戶進行試養,走出了一條“借鵝下蛋”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產業扶貧可謂扶到了點上。2016至2018年,全區共脫貧68.3萬人,其中通過產業扶持脫貧33.76萬人,占總脫貧人口的49.4%。

在興安盟科右前旗巴拉格歹良種場村,貧困戶用“三到村三到戶”50萬元的扶貧資金入股肉羊養殖合作社,每年每戶保底分紅1200元,合作社利潤可達17%以上,另外還有二次分紅,貧困戶坐在家里就把收益拿;

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24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順利并網發電,年產值可達2500萬元,將保障錫林郭勒盟949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每戶穩定收入3000元;

在赤峰市敖漢旗,敖漢小米、野生沙棘汁、草原羊肉等特色農林牧副產品插上了電商的翅膀,遠銷國內外,成功實現特色資源的效益轉化,闖出了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脫貧新路……

產業造血,為貧困戶打造了“聚寶盆”,栽下了“搖錢樹”。真金白銀的獲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讓奮力改變貧困面貌的困難群眾,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關鍵詞:產業“棋”活 脫貧“果”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