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山村小學掀起“武術熱” 少年兒童“尚武立志”
新華社貴陽10月27日電(記者 羅羽)12歲的苗族女孩陳紫怡自3年前學習武術以來,她孱弱的身體變得健康,性格也開朗起來。
“小時候我身體虛弱,經常沒跑幾步就大喘氣,自從學習武術后,我的身體變強了,這幾年也幾乎沒有生過病,”她說。一開始陳紫怡并不喜歡武術,但父母堅持讓她跟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學習,現在她已對武術充滿了熱愛。
六年級的陳紫怡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山小學的一名學生。她所在的丹寨地處中國西南部云貴高原的茫茫群山之中。過去,這個不足18萬人口的少數民族縣因群山阻隔、交通不便等原因,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屬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為改變經濟狀況,丹寨縣不少人外出務工,一些孩子因此成為留守兒童。金山小學校長王紹邦介紹,該校共有學生311人,98%為苗族,超過60%是留守兒童。
“我們在學校推廣中國傳統武術,是想把它傳承發揚下去。同時希望學生們‘尚武立志’,通過武術強身健體,并培養堅韌不拔的品格。”王紹邦說,此外,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管護,在校外容易沉迷電子產品,引導他們學習武術也是希望潛移默化中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武術和學習上來。
丹寨縣群眾并沒有習武的傳統,金山小學選擇武術作為傳統文化推廣項目的背后,是王紹邦多年來對武術的堅持。現年47歲的王紹邦自1991年投身教育行業以來,先后歷經四所小學,無論當老師還是任校長,他都把武術作為學校課外興趣活動的內容之一,并親力親為給愿意學習的學生傳授。
“我小時體弱多病,經常因病耽誤學業,初一時甚至為此休了學,只能在家吃草藥。”他說,后來,當兵的哥哥回家教他訓練、跑步、打軍體拳,他的身體逐步好轉,復學后學習成績直線上升,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州里的一所師范學校,還在學校跟一位武術老師學習武術,此后又拜縣武術館的老師傅為師,走上了習武的道路。
當老師乃至校長后,王紹邦依然堅持每日訓練,并免費在學校教授愿意習武的學生,一般帶二三十人。“2010年到金山小學任校長,2014年左右借力國家支持推廣傳統文化入校園的政策‘東風’,我才開始在學校推廣武術。”王紹邦說,面對眾多參與的學生,他還請來了當時已65歲的師傅楊文彪。
“我從事武術大半輩子,本應在家安享晚年,但看到徒弟對傳承傳統文化的熱忱,被他打動,決定出來幫他。”楊文彪說,他們除了上學期間教授學生外,還利用暑假免費為學生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培訓,每天兩到三個小時。五年來,他與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為全校師生熱衷武術所形成的濃厚氛圍感到高興。
“楊公和校長特別厲害,教我們拳術、刀、槍、劍、棍,對我們也非常好,大家的熱情很高。”陳紫怡說。作為留守兒童,她爸媽最近幾年都在廣東打工,她與10歲的弟弟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平時很難見到父母。“學習武術不僅讓我和弟弟身強體壯,還磨煉了我們的意志,性格變得堅強,不再經常對父母‘胡思亂想’。”
武術還讓學生們變得專注和自律。同是六年級的韋錦富今年12歲,因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打小就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從二年級開始學習武術的他,擅長刀、槍、劍、棍、拳。“練習武術后,我學習和做事更專注了,堅持每天做完作業再鍛煉。”他說,外婆也非常支持他。
武術還給學生們帶來了自信。近年來,學校不斷組織學生到縣、市、州參加武術表演和比賽交流,讓不少原本內向沉默的學生變得自信開朗。六年級的學生楊怡學習武術已有五年,尤其擅長刀術,多次隨隊參加武術表演的經歷讓她變得樂觀自信。
“跟同學們一起外出表演、展示自己,讓我開拓了眼界、收獲了自信。”楊怡說,雖然爸媽一直在外打工不在身旁,她就跟奶奶生活,但每天的武術訓練和日常學習讓她覺得充實和開心。
“學生們的收獲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懷和呵護。”王紹邦說,推廣武術以來,學校獲得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人士在資金、器械、服裝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接下來,學校還將根據相關規劃擴建發展,讓更多的學生在武術的陪伴下得到更好成長。(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武術 學生 學習 習武 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