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潮起江海一年間——寫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周年之際
新華社上海11月3日電題:潮起江海一年間——寫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這是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的重大舉措——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塊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從此承載起非同尋常的國家使命。
這是引領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動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落地生根,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對全國的示范引領效應不斷增強。
東南形勝,今更勝昔。“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文章做好,使之成為我國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一年來,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正在長三角古老而年輕的35.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匯聚起磅礴的力量,在中國經濟的大海中激發起更為澎湃的浪潮。
潮生東海,江南盛景今勝昔
太浦河北岸,坐落著江蘇蘇州吳江區汾湖高新區(黎里鎮)的青石村。金秋時節,走進青石村,除了金黃的稻田,還可以看到一片片已清空的平地。一旁的展示牌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這片土地上曾經林立的76個鑄件、紡織和五金小廠房,已全部拆遷搬走。
汾湖高新區,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組成部分。一條流經這里的太浦河,串聯起太湖和黃浦江兩大水系,兩岸分布著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三個行政區域。在這個區域內,老百姓們比鄰而居、隔水相望,自古以來文化相通、人緣相親、發展相融。但在過去,行政區劃的分割卻給這里帶來“斷頭路”“鄰避效應”“三不管”等種種問題。
如何通過區域協調發展,協同推進城市群建設,從而使長三角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龍頭,近四十年來有關各方一直進行著一體化的探索:
早在1982年,國務院就決定建立上海經濟區,包括當時的蘇錫常和杭嘉湖等地。
1997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正式成立,首批成員包括長三角15個城市。
2005年12月,首次長三角兩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浙江杭州召開。2008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擴容”,安徽省領導應邀出席會議。
2016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合肥、蕪湖等8個城市正式納入。
2018年初,由三省一市聯合組建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掛牌成立,《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隨之發布。
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長三角一體化真正按下了“快進鍵”。這塊經濟總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約占全國三分之一,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約占全國三分之一的開放熱土,迎來了國家政策的高度聚焦。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會議指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和示范作用,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
6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在上海舉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討論審議有關文件,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
全國發展的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根據中央賦予的“一極三區一高地”戰略定位,長三角將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擔起更重要的使命。
春潮涌動,宏偉藍圖譜新篇
長三角一體化是大局所需、大勢所趨,是中國對內對外開放的一步“先手棋”。穿行今天的長三角,三省一市推動一體化發展的意愿空前高漲,行動空前統一。
——推動一體化發展,從共識逐步變成現實。
“要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行動指南。”在上海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動員大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上海要牢牢把握“一盤棋”的實踐要求,與蘇浙皖三省深化分工合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把各自優勢變為區域優勢,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效能和核心競爭力。“既要努力拉長長板,更要積極貢獻長板,為其他地區發展賦能提速,解答好‘1+3>4’這道題。”
江蘇、浙江、安徽也紛紛出臺了落實規劃綱要的實施方案。江蘇提出,要重點推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區域市場、綠色發展、公共服務和省內全域的“六個一體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浙江發布了《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行動方案》,要求加快推動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長三角,并結合浙江實際,啟動實施高水平建設大灣區、高標準建設大通道、高起點發展數字經濟、高層次擴大對外開放等九項重點任務。
根據《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安徽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堅持上海龍頭帶動,聯手蘇浙,揚皖所長,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綠色發展樣板區,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城鄉深度融合,建設長三角聯通中西部的重要開放樞紐。
——各類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成為檢驗一體化成色的試金石。
今年5月,第一屆長三角一體化創新成果展在蕪湖舉辦。來自上海的天馬望遠鏡、C919大飛機,來自浙江的類腦計算芯片、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來自江蘇的中國南極天文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來自安徽的同步輻射加速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等一大批代表長三角乃至我國自主創新水平的“大國重器”首次亮相。
長三角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得到了企業的普遍認可。總部位于江蘇鹽城的悅達集團與上海的華人運通公司在股權與生產制造上深度合作,華人運通研發的新一代智捷交通“智路”系統在鹽城開通,充滿未來感的高端智能汽車的量產定型車已于今年年中驚艷亮相,并將在鹽城生產,預計整車將在2020年至2021年左右推向市場。“我們的合作充分利用了上海的人才、資金優勢和江蘇的制造、成本優勢,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長三角創造。”江蘇悅達集團董事局主席王連春說。
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正式開通,G60科創走廊建設進展順利,三省一市共同簽署《長三角科創板企業金融服務一體化合作協議》《長三角地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合作框架協議》,優化營商環境等改革舉措加強系統集成……長三角科創元素流動更通暢、產業融合加速度,市場主體的獲得感不斷提升。
——高質量一體化的長三角,生態綠色成為主基調。
一條南北走向的施家堰,東岸是上海、西岸是浙江。這樣的浙滬界河,僅在浙江嘉善縣與上海金山區之間就有34條。此前河道保潔等工作曾經是“各掃門前雪”,甚至還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空白地帶。
“現在好了,管理范圍和責任都明確了。”讓毗鄰施家堰的嘉善姚莊鎮清涼村村委會主任王偉強放下心的是兩地合作邁出的新步伐。今年3月,嘉善縣水利局與金山區水務局簽訂備忘錄,正式建立毗鄰地區界河保潔合作機制:兩地成立交界區域水環境聯防聯治聯席工作領導小組,實現預警預報、處置協商、信息互通。
環境保護、生態發展既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更高質量協調發展的必要保障。目前,長三角地區的港口排放控制區已提前全面使用0.5%以下低硫油,實施了《太浦河水資源保護省際協作機制—水質預警聯動方案》,聯合制定實施《2019年度長三角地區跨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計劃》,水環境大數據平臺共建共享不斷加強。
勇立潮頭,激發“強勁活躍增長極”
在約180個足球場大小的寬闊廠房里,一塊塊巨大的玻璃基板在全自動生產線上緩緩流動,被切割、制作成用于65英寸、75英寸乃至更大尺寸電視的液晶屏幕……這是記者日前在安徽合肥京東方公司看到的場景。
“我們已經在全球顯示領域成為領跑者!”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張羽介紹,公司新投產不久的全球最先進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拉動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屏供應商。而背靠長三角,強大的上游供應鏈與下游市場需求,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今年9月,在江蘇無錫,總投資100億美元的華虹無錫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一期正式投產,規劃月產能4萬片,工藝技術平臺覆蓋移動通信、物聯網、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應用領域。
據悉,這是長三角一體化聯動滬蘇兩地的重大產業項目。著眼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大局,上海市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將華虹項目落戶無錫。而在去年11月剛剛成立的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今年以來已吸引全球芯片設計10強中的6家前來設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中國芯片設計企業10強中有3家前來設立總部、3家設立了分支機構,在芯片設計領域擁有100多項國內領先產品。
全球化視野,一體化布局。如今長三角成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基礎最扎實、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最先進的區域,產業迎來爆發性增長,規模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一體化的新優勢,幫助長三角一些因外部經濟下行遭遇困難的地區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培育新動力、打造新引擎。在以外資和制造業為主導的工業大市江蘇蘇州,如今加大力度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生物醫藥“四大先導產業”,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設外商投資項目475個,新增注冊外資6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31.11億美元,同比增長近16%,利用外資實現逆勢增長。
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安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研究設施、浙江量子精密測量大科學裝置……長三角地區聚集著全國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去年以來一批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的大科學工程啟動建設,將成為科學界與產業界開展綜合性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超級平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頭動力”。
“抱團”迸發能量,變革打通新路。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龍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年來,經濟發展更顯強勁活躍——
今年前三季度,滬蘇浙皖一市三省GDP增速全部達到6%以上,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其中安徽同比增長7.8%,增速居全國前列;江蘇、浙江作為經濟大省,分別同比增長6.4%和6.6%,對全國拉動作用明顯。
在外部不確定性增強、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長三角經濟表現出高質量發展的韌性與底氣,政府財政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均保持穩中有進的較高增速。其中浙江、安徽的財政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8%、6.1%,滬蘇浙皖的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8.2%、8.7%、9.0%和9.2%以上。
錢袋子更鼓了,長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也取得新成效,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各地都表現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閃光點”:
——上海的“三產龍頭”地位進一步強化,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實現了8.9%的較快增長。科創板于今年6月正式開板,8月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正式設立,“先行先試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大力提升人民幣跨境金融服務能力”等被寫入新片區總體方案,帶動了一大批金融機構搶灘。
——作為全國頂尖的工業大省,江蘇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8%,回升勢頭明顯。分行業看,江蘇工業增加值排名前10的行業中,8個實現同比增長,3個增速比上半年有不同程度回升。
——作為全國領先的數字經濟大省,浙江前三季度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推動城市、教育、醫療、交通、文旅等十大應用場景數字化轉型,目標到2022年數字經濟總量達4萬億元以上,占GDP55%以上。
——作為全國新興的工業和科技大省,安徽融入長三角后不僅經濟增長加快且結構持續優化。前三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5.2%,全省GDP中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0.4個百分點。
“長三角稟賦優越、基礎雄厚,發展的出路在于高質量一體化,充分釋放發展潛力才能更上一層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長三角科技戰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劍認為,打破行政與區域壁壘,提升資源的高效配置整合,通過產業協同與能級提升做大經濟規模,是長三角一年來良好勢頭的“發展密碼”和下一步繼續改革的方向。
揚帆逐潮,打好全球競合“團體賽”
風從海上來,潮涌長三角。乘著區域一體化的東風,連江通海的長三角,正以“抱團”之勢,參與全球競爭合作。
今年9月,隨著中方資金出境并與韓方完成股權交割,總部位于揚州的亞威股份,戰略性投資韓國LIS公司,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并與LIS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中方控股的合資公司。LIS擁有面板行業領先的柔性OLED激光加工技術,由此亞威股份實現顯示面板、新能源、消費電子等高端精密激光加工設備的國產化。
這是在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的全程參與幫助下高效推進的一起跨境并購。今年4月,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于蘇州工業園區揭牌,陸續推進長三角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布局,提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水平,以率先形成高水平“引進來”和 “走出去”并舉的雙向開放格局。6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園區聯盟成立,依托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搭建海內外投資合作新橋梁,協助企業抱團“走出去”、將海外技術“引進來”,形成有特色有優勢的長三角產業集群,成為其重要目標。
隨著我國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在聯動中國廣闊市場的長三角,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來了就不想走”“在這里,為世界”。
從在上海臨港奠基到預備生產,特斯拉超級工廠只花了10個月的時間,這也是我國放寬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后第一家外商獨資車廠。9月初,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掛牌當天,32個新項目簽約落地。位列其中的金光集團已在蘇州深耕20多年,集團負責人說,“我們不僅要跨界升級,在這里打造金光科技產業園,還要與蘇州工業園區一起去印尼,打造中國-印尼‘一帶一路’科技產業園。”
合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折射了長三角吸引全球資源的底氣和高水平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追求。
在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中國排名再次大幅上升15位,位列第31位。作為中國重要的樣本城市,長三角龍頭上海,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營商環境評價對標改革,在辦理建筑許可、保護中小投資者、辦理破產、跨境貿易、納稅等指標的全球排名上均有顯著提升。執行合同、獲得電力、開辦企業、財產登記、保護中小投資者等5個指標均進入全球前30名。
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當前的長三角,正以全球視野,審視、思考、建立區域協調新機制,集聚全球資源要素,并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前瞻布局和資源共享,提升區域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長三角企業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不斷增強。專注于高端汽車電子零部件研發制造的寧波均勝集團,通過海外并購轉型升級,海外銷售收入占比超七成。長三角的一批傳統企業,也紛紛通過增設海外生產基地和海外倉等方式,主動重構生產鏈、供應鏈、物流鏈,帶動產業提質增效。
一個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正在形成。依托科大訊飛智能語音國家級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一個智能語音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中國聲谷正在安徽合肥加速崛起。放眼長三角,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革新,“智造”產業鏈在長三角協同共塑,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正闊步壯大。
隨著鐵路、機場、港口集群的建設完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呼之欲出。2018年全球百大集裝箱港口中,長三角港口占據5席,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分列第一和第三位;2018年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中國占據7席,長三角港口占據3席,寧波舟山港、上海港和蘇州港分別位列第一、第二和第七位。 “未來,長三角各城市將各展所長、和而不同,打好全球競爭與合作的‘團體賽’。”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長三角乃至中國發展被寄予更多新期望。在10月20日舉行的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第三十一次會議上,銀瑞達董事會主席雅各布·瓦倫貝里提出,長三角未來能夠成為區域與國際合作的“燈塔”,不僅在于這一地區高度發達的基礎設施、發展成熟的核心產業、對外資定位的廣泛認可以及富裕的市民生活,也在于長三角一體化升級為國家戰略,“這是長三角向世界展示中國既有和嶄新的競爭力優勢”。
“濤來勢轉雄,獵獵駕長風。”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做好一體化發展這篇大文章,一個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正在中國東部冉冉升起。(采寫記者:季明、劉兆權、李亞彪、王圣志、安蓓、何欣榮、陳剛、屈凌燕、徐海濤)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長三角 發展 一體化 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