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中國氣象事業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依賴國外到服務全球
光明日報記者 袁于飛
在回顧和書寫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70年的澎湃歷程中,風云氣象衛星是其中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華章。
1988年9月,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第一次有“中國攝影”衛星云圖回傳地球,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制、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到今天,我國風云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還建立了風云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并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制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臺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服務世界各國的防災減災救災。
17年擺脫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
從1988年發射成功中國的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到1997年中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成功發射,我國用了10年時間。
不但要發射成功,還要讓國內外用戶愿意用、用得好才行,風云二號前兩顆衛星上天后,我國的衛星云圖暴露出了地球圓盤圖不夠圓、動畫晃動等問題。時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風云二號地面系統副總設計師的張青山通過各種計算,提出了一個補償方案,最終使得衛星所觀測到的圖像很接近實際地球影像。
中國工程院院士、風云二號地面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帶領科研團隊,花了3年時間最終拿下了高精度圖像定位技術。
從航天領域到氣象領域,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打磨”過程后,2005年1月1日,中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第一顆業務衛星風云二號C星云圖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并開始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我國擺脫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
最快1分鐘可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
2005年后,國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臺站開始接收并使用風云衛星云圖。2006年到2007年,我國成功開發FENGYUNCast接收系統,分別向亞太地區17個國家贈送了該接收設備,風云衛星數據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對高質量衛星云圖追求的腳步在不斷前進。2008年,在原單星云圖的基礎上,風云二號通過多星組網加密觀測,開始提供雙星云圖,將云圖的更新時間縮短了一半。
2008年,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A星成功發射,可每日無縫隙獲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真彩色云圖。
2016年,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云四號A星成功發射,衛星云圖最高分辨率達500米,可最快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
“風云三號A星成功發射后,很多發達國家氣象部門都主動與我們聯系,希望共享資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介紹,在第五屆風云衛星國際發展咨詢會上,擁有全新儀器的風云四號衛星,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候任主席Allen Huang點名,希望分享資料。
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的全球影響力顯著提升
中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氣象綜合實力顯著提高,氣象現代化已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先進水平,成為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氣象衛星、雷達等監測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臺風路徑預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全球氣候模式性能躋身國際前列,智能網格預報提高了預報的精細化水平,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全球影響力顯著提升。
2017年5月17日,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這標志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世界氣象中心是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的全球核心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機構,全球目前只有8個。
如今,除了提供衛星云圖以外,中國氣象衛星還可定量反演云、氣溶膠、海洋水色,獲取三維大氣結構、“抓”閃電等,實現了更多更強大的功能。中國氣象局還建立了風云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一旦遭受臺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只要申請啟動該機制,將第一時間獲得“風云”衛星高頻次云圖及相關定量產品,服務世界。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氣象 風云 衛星 氣象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