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何一票難求
光明日報記者 蘇麗萍
12月6日至8日,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進京在國家大劇院演出5場,演出票瞬間被搶光。
12月8日晚,該劇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百場紀念演出專場。自2018年12月20日啟動首輪試演以來,短短一年時間,《永不消逝的電波》已經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一百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成為當代中國舞臺藝術界的一種文化“現象”。
1、 “電波”激活紅色基因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無數革命先烈曾在這里英勇就義,這座城市有著光榮革命傳統。2017年年底,上海歌舞團響應上海市委“全面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要求,踐行“一團一策”改革方案,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關心和指導下,創作演出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向英雄致敬,向革命先烈致敬,并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資料圖片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烈士的真實事跡為素材,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原創,融入青春色彩、紅色記憶、浪漫情懷、諜戰氛圍等元素,借助舞劇的獨特表現形式,對紅色經典進行全新演繹,把石庫門、弄堂、馬路、報館、旗袍裁縫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細致入微地呈現在舞臺上,以高度凝練的舞劇敘事、唯美的意象表達、靈活寫意的舞臺布景和諜戰的緊張懸念,再現為我黨解放事業而壯烈犧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彰顯先烈們的崇高信仰。
孫道臨主演的同名電影珠玉在前,使這部老題材的紅色舞劇在創作之初并不被看好。上海歌舞團團長、舞劇制作人、藝術監制陳飛華說,“我們用了兩年時間采風、打磨。從我們的創作經歷來看,‘打磨’的概念是從前期準備就開始的,而不是等作品出來之后再反復修改才叫‘打磨’。作品出來時,應該是成形的、完整的舞臺藝術呈現。”
《永不消逝的電波》歷經兩年打磨,首演便一鳴驚人。不僅獲得了“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而且贏得了市場的青睞,許多90后、00后自發“二刷”“三刷”,甚至有買飛機票全國追劇的“電波迷”。
2、 營造緊張“諜戰”氛圍
當代舞劇要怎么做,才能引人入勝?紅色題材如何處理,才能出新出彩,感人至深?這是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主創們問了自己無數遍的問題。最終,守正創新、符合時代審美,貼近當代青年觀眾的審美習慣和觀賞需求,用多重時空來構建舞劇敘事,以現代審美來傳達悲壯情懷的創作理念獲得了成功。
上海歌舞團演員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演出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選段。新華社記者 任瓏攝
陳飛華深知創作不易,力邀編導韓真、周莉亞以及編劇羅懷臻、作曲楊帆、舞美設計秦立運、燈光設計任冬生、服裝設計陽東霖等業界優秀專家加盟搭起了主創團隊,歷經兩年之久的選題孵化研討,多次赴上海李白烈士故居、上海中共一大會址、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地采風考察,在廣泛聽取了業界專家、資深媒體人士和觀眾代表們的意見、建議基礎上,2017年11月,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選題正式立項。
緊隨其后的,是10多次的深入創作采風以及20余次的研討論證,劇本數易其稿,舞美、音樂、服裝方案也是反復論證,為作品的創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8月18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啟動排練。青年舞蹈家王佳俊、朱潔靜、侯騰飛、王景率領上海歌舞團演職員隊伍擔綱排練、演出。
舞臺合成階段,從早上9點直至晚上12點,全體主創和演職員團隊“泡”在舞臺上,一個舞蹈動作、一次舞臺走位、一束定點燈光,乃至旗袍的顏色、投影出現的時間……對一個個細節進行雕琢。劇中第二幕展示老上海特色的女子群舞《漁光曲》,從演員臺上的走位、動作幅度的大小乃至服裝搭配、燈光色彩,均是一點一點地磨合,才有了舞臺上凝練濃縮的海派風情的歷史重現。于是,這段旗袍舞蹈成為全劇的亮點之一,以至于不少女性觀眾要“穿著旗袍去看‘電波’”。
令人耳目一新的還有劇中的舞美,為了營造時而緊張激烈、時而有弄堂特色的多變場景,《永不消逝的電波》在舞美布景設計上采用了有別于以往固定升降的舞臺布景呈現形式,通過26片可移動的景片,在電腦編程的統一調度下,騰挪旋轉,配合多媒體投影,逼真地呈現了全劇的所有場景。
“電波”聚集了一個年輕藝術家為主的創作團隊,整部大戲流淌著青春的律動和激情:在擁有電影大片式質感的舞臺上,在演員精湛的舞姿和若隱若現的電波聲中,再現了風情萬種的上海發生過的一場不見硝煙的“諜戰”。
該劇上演后,場場爆滿,獲得專家和觀眾的交口稱贊。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說:“這部劇將戲劇和舞蹈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示范性的高度,完全可以被寫進舞蹈學院的教科書。劇中巧妙空間的變化、大膽的設計和敏感的捕捉,展現出當代舞劇創作的美學新精神。”
3、 年輕人從中感受熾烈的紅色情懷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甫經推出,便受到了市場和觀眾的青睞,特別是80后、90后、00后的關注和追捧,迄今,該劇已在上海累計演出50余場,均是一票難求。海口、佛山、廣州、西安、成都、呼和浩特、寧波、蘇州、鄭州、臨沂、合肥、無錫、長沙、重慶、深圳、北京……演出票也紛紛售罄,臨時加場成為常態。2019年,該劇先后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獎杯”和“口碑”的雙豐收,很好地彰顯了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在當代社會的巨大影響力和時代價值。
近年來,上海歌舞團佳作頻出,舞劇《金舞銀飾》《野斑馬》《霸王別姬》《朱鹮》等作品享譽世界舞臺。而他們的秘訣便是把每一場演出都當作是“第一場”,以王佳俊、朱潔靜為代表的上海歌舞團全體演職員們,秉承這一信念,帶著對藝術的尊重,帶著對舞臺的敬畏,從排練到演出,從臺前到幕后,矢志藝術高峰,縱情揮灑汗水,任勞任怨付出,百場如一,精益求精,才有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今天市場和口碑的“雙響”!導演韓真說:“我們就是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年輕人聽,讓他們感受紅色情懷的滾燙和熾烈。”演員鄧韻則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感謝‘電波’讓我走進這段紅色革命歷史,感受英雄偉大的品格!”
2019年,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完成了第一個“百場”,2020年、2021年,第二個“百場”、第三個“百場”業已全部排定。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終,伴著紅色電波的滴滴聲,這句深深印刻在人們腦海中的關于理想和信念的誓言,為這個故事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11日 09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舞劇 永不消逝的電波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