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篆刻大家論道泰順:人石相印擷采千年文化之光
初冬的浙江泰順,細雨霏霏。首屆“介堪·去疾杯”篆刻大賽作品展18日在方介堪美術館開幕,西泠印社成員一行和國內外篆刻愛好者齊聚浙南印石之都,共饗這場人與石的視覺盛宴。
2018年12月,由西泠名家組成的大賽評審委員會在杭州對海內外近千件投稿作品進行初評后,共有113位入圍選手赴泰順參加現場篆刻復賽。本次在方介堪美術館展出的200件篆刻精品,便是從中遴選而出。
步入展廳,戰國璽印、秦漢官印、唐宋官私印等篆刻風格各呈異彩,耳邊仿佛仍能聽見篆刻者在印石上執刀刻畫的聲音。
“這枚戰國璽印體例的篆刻小品很難得,古拙質樸,執刀者姜軼才二十多歲,能有這樣的功底,很不簡單。”泰順書法協會副秘書長潘長聰站在大賽特等獎作品前,嘖嘖稱道。
潘長聰說,“自古以來先有文字,再有書法,而有賴于文學的滋養,包括篆刻在內的各式各樣文字藝術便日益繁榮昌盛。”
金石篆刻與泰順有著一份與生俱來的情緣。晚清民國以來的近百年中,中國書法、篆刻界涌現出一批溫州籍大家。其中,方介堪、方去疾二位是中國印壇享有盛譽的印學家和書畫篆刻家,這對祖籍泰順的方氏昆仲生前還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成為推動泰順篆刻藝術事業穩步發展關鍵所在。
開展當日,方介堪弟子、西泠印社社員張如元也來到了館中。今年74歲的張如元自17歲拜師學藝,手握刻刀已有二十多年,如今雖已封刀,但看到眾多篆刻精品,難抑心中激動。
“這些漢印體裁的篆刻作品很工整,執刀者內功基礎很好。漢印是最見基本功的一種篆刻體裁,如漢印刻不好,轉刻其他體裁的璽印,便容易劍走偏鋒。”張如元手捋花白長髯,回憶起年少時的場景,“師父方介堪很嚴格,從來不許我們搞‘小聰明’。當年他在石上篆刻,我們就站在邊上觀瞧,然后我們刻印給師父看,他指出優劣,我們再反復練習。”
“我那時常見叔父在書房中刻印,刻起來很快,他當時要求我學習書畫,我現在在西洋油畫上有一定成績都要感謝他。”站在一旁的巴西華僑、方去疾侄子方廣泓專程從上海趕來泰順,并將父親方介庵在上世紀40年代的一方印缸和親手制作的印泥贈送給方介堪美術館。
方廣泓說,“篆刻和書畫是相通的,中國水墨畫和西洋油畫也有聯系,要讓篆刻這樣最具中國文化元素的藝術形式多多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篆刻 泰順 介堪 作品 方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