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搬出大山告別貧困 進城入鎮安居樂業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悅
貴州十萬大山,隔山能喊話,握手要半天。
在烏蒙山區、武陵山區、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等貧困區域,貴州100多萬困難群眾散居于山脊山腰山坳,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脫貧難度居全國之首。
讓貧困群眾搬出大山,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成為貴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必然選擇。
這是最具標志性意義的脫貧攻堅戰“頭號工程”。貴州搶抓機遇、領跑全國,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推進,一家一戶地動員。截至2019年11月底,我省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項目946個,累計建成住房45.39萬套,搬遷安置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4.03萬,國家下達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任務已全部完成。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之巨、任務之艱、做法之實、成果之大、影響之遠,堪稱奇跡,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六個堅持”:大山百姓遠離苦寒地
12月18日傍晚,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安置區7棟2單元的新屋里,易地扶貧搬遷戶楊巧紅正在廚房做晚餐。不久后,在離家不遠處的社區幼兒園讀大班的兒子放學回家。吃過晚飯后,一家人沿著小區內的人行便道到彩虹廣場玩耍,其樂融融。
“搬出大山,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水、電、氣、網全通,我在小區旁邊的扶貧車間上班,步行只要幾分鐘。孩子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學,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周邊還有醫院和公園。生活完全變了樣,感覺很幸福。”談起搬遷后的生活,楊巧紅一臉燦爛如花。
一幢幢新房,依山傍水;一張張笑臉,洋溢幸福。
另一邊,在環境優美的畢節市七星關區碧海陽光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外地媳婦莫秀芬在門前打羽毛球。在搬來前,莫秀芬一度后悔“上錯花轎嫁錯郎”,夫家的村子山高路遠,耕地又貧瘠。
今年4月,莫秀芬和來自大河鄉、海子街鎮、生機鎮等30個鄉鎮的307戶搬遷戶一起“拎包入住”到了碧海陽光城,成為了“城市人”。莫秀芬情不自禁地感嘆:“這里新房美觀大方,交通、讀書、買東西都方便,跟搬遷前比真是天上人間,大伙兒都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真是舒心。”
易地扶貧搬遷已經真正成為了造福深山貧困群眾、服務全省同步小康大局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
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崗定搬以產定搬,通過“六個堅持”因地制宜選好搬遷安置點,建好搬遷安置房,搞好配套設施建設,出臺完善后續扶持政策,加強技能培訓,促進多渠道就業,確保搬遷對象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從烏蒙之巔的韭菜坪,到烏江深谷的“一口刀”;從黔北大山深處,到黔東南苗鄉侗寨……一村村、一寨寨,回響著百姓喬遷新居的歡聲笑語。
全省隨機入戶抽查結果顯示,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達99.46%,對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滿意度達99.03%,對住房的滿意度達98.28%,對就業脫貧措施的滿意度達97.95%。
“五個體系”:搬遷群眾喜迎新生活
貴州始終堅持“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目標定位,確保起步階段就找準方向、走對路子。早在2016年,貴州就全面推廣“五個三”生計保障和后續扶持措施。
2018年,在“搬”的任務即將收官這個關鍵節點上,貴州決定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逐步從搬遷為主向后續扶持工作為主轉變,認真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創造性地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五個體系”建設,即:狠抓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狠抓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狠抓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狠抓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狠抓基層黨建體系建設。通過“五個體系”建設,確保搬遷群眾贏得新的幸福生活。
“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只記得家門口有個斜坡”“我不會用電梯”……從“換燈泡”到“疏通馬桶”,從“過馬路”到“扔垃圾”,搬遷群眾剛進城難免遇到一系列的“不適應”。
習水縣岷山路社區工作人員陳少波說,為讓搬遷群眾盡快適應新生活,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縣委宣傳部、團縣委、縣工會、縣婦聯等單位紛紛結對幫扶,切實解決群眾難題。
“我們實行一站式辦公,群眾‘最多跑一次’就能把事情辦好。”冊亨縣百口鄉黨委書記羅朝康說,百口整鄉搬遷安置點不僅設有政務服務中心、黨群活動中心、綜治警務中心、就業創業服務中心,還配套建設了“青春課堂”“銀發課堂”、幼兒園、便利超市、休閑廣場等。
搬遷工作需要做細,需要做實。貴州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創新,不斷提煉總結,完善舉措,持續增強后續扶持工作實效,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同時,在搬遷群眾中大力培養感恩奮進、積極向上、自強自立的良好精神面貌,調動激發搬遷群眾穩定脫貧、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進城入鎮:經濟增長增添新引擎
“看,這是我的新市民證!”搬遷到阿妹戚托小鎮的第四個月,王茜領到了屬于她的“新市民居住證”。
這個來自全省極貧鄉鎮晴隆縣三寶鄉的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新市民。
從農民到居民,從農村到城鎮,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是大片新城的“崛起”,為城鄉經濟增長增添了新引擎。
搬遷工作緊密結合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自2017年開始,貴州下決心以經濟要素集聚功能強、創業就業機會多、人口承載容量大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縣城為主布局安置點,全部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將易地扶貧搬遷與城市產業結構、城鎮化建設統籌考慮,推動搬遷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同步編制,與縣域經濟發展、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規劃緊密銜接。“十三五”期間我省城鎮化集中安置179萬人,占搬遷總人口的95.21%。
今年,貴州188萬人全部完成搬遷,其中有179萬人搬入城鎮,城鎮安置率達95.2%,為全省提高城鎮化率貢獻約5個百分點。
水城千戶彝寨、晴隆阿妹戚托小鎮、安龍蘑菇小鎮……一個個城鎮化集中安置點,徹底改善山區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取得了脫貧質量、生態修復和城鎮化發展“一舉多得”的共贏效果,是真正斷窮根的有效辦法,充分發揮了中央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最大化效應,凸顯了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初心,體現了貴州省委、省政府的政治擔當和堅定決心。
百萬搬遷群眾走出大山、融入城鎮,與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關鍵詞:搬出大山告別貧困 進城入鎮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