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推進涉農高校產教融合 助力深度貧困地區脫貧
曾雄旺 楊亦民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高等農林教育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當前,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關鍵階段,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可謂“堅中之堅”。鑒于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計,應進一步深化涉農高校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我省深度貧困地區集中在武陵山片區,其產業主要為傳統種養業,近年來農林產品加工、邊貿物流等發展較快,生態農業、文化旅游日漸成為重要的特色產業和區域品牌。但由于大部分地處高海拔山區,自然災害多發,土地貧瘠,普遍存在重生產輕加工、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品牌特色意識不強、集約化程度低、經營管理技術落后等發展瓶頸。
為助推新興富民產業大發展、實現深度貧困地區農民脫貧增收,涉農高校應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務實性、科學研究針對性與社會服務有效性,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所提出的“服務需求、優化結構,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等要求落到實處。湖南作為全國首批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應大力推進涉農高校產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創新。
一是政校企三方構建涉農高校產教融合發展機制。構建政府引導、涉農高校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相關企業重視“投資于人”的產教融合發展體,優化整合貧困地區生產要素。具體而言,政府應大力改善涉農高校辦學條件,強化財政支持,引導開展產教融合培養模式試點;各涉農高校應發揮其科技創新和人才優勢,為涉農企業建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涉農企業應發揮其技術轉化等優勢,為高校實踐教學及人才培養提供全面支持。政府和涉農高校應密切配合,為合作企業提供戰略規劃、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品牌推廣、轉型升級等服務支持;政府和涉農企業也應密切交流溝通,建設好實踐教學基地,助力打造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的“朝陽”產業,推動貧困地區脫貧。
二是推進涉農高校面向涉農產業開展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涉農高校應重點與貧困地區涉農產業及科研院所共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適地開展優質稻、茶葉、柑橘、獼猴桃、葡萄、煙草等特色農業的遺傳與育種、栽培與耕種、標準與認證等研究開發,開展森林培育、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產化學加工工程等產品和技術的研究開發。有針對性地培育高產、超高產、抗逆性強的農林作物品種,發展“互聯網+智慧經營”模式,圍繞產業鏈布局科技鏈,加快貧困地區涉農產業科技創新。通過選派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萬名工程”專家、掛職科技副縣長及“三下鄉”等形式開展綜合農業科技服務,打通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比如湖南農業大學與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代農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組建的南方糧油作物協同創新中心,面向湘西地區研發推廣水稻、油菜等新品種新技術,促進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
三是深化涉農人才培養與涉農產業人才需求融合。一方面,涉農高校應積極對接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以及涉農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機制。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新興專業,完善課程標準與體系,如面向特色產業開辦“創新實驗班”,將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過程銜接起來,著力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和復合應用人才;開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班,以培養技能和管理能力為主線,實現培訓內容與崗位生產技能標準有機銜接。另一方面,打造企業家或貧困地區黨政干部“進課堂”平臺,提升涉農高校學生的職業視野和綜合素質,使教學過程向生產工作過程的轉化更順暢;校企共建教學實訓基地,建設校企聯合培養平臺或采用定向委托培養等形式建設人才培養合作機制,豐富學生生產實習、寒暑假社會實踐、畢業實習內容,大幅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還可依托教學實訓基地開展課題研究,多維度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作者分別系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教授,湖南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關鍵詞:推進涉農高校產教融合 助力深度貧困地區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