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徐曉蘭:與“電子”同行

2020年04月28日 09:08 | 作者:羅韋 姜貴東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徐曉蘭:

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常委,中國科協常委,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

心路·心語

■夢想

1983年,徐曉蘭報考大學填報的第一志愿是第四軍醫大學。她最向往的職業是軍醫,因為父親是老紅軍,她從小聽父親講述打仗的經歷,又看到戰爭留給父親的傷痛。

■習慣

“邊干邊學、在干中學”是徐曉蘭的習慣,而這一習慣的養成與她的經歷有關。不談榮譽,她享受學以致用的過程,樂于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方法論”

4月10日,“委員講堂”播出徐曉蘭主講的《百年奮進話致公風雨同舟謀復興》。她所舉的事例都有“轉危為機”的特點。“深挖問題”后“對癥下藥”,正是她看事、做事的“方法論”。

■履職感言

“要多看多聽多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到點子上、監督監在關鍵處。”

1983年,徐曉蘭報考大學填報的第一志愿是第四軍醫大學,第二志愿是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她最向往的職業是軍醫,因為父親是老紅軍,她從小聽父親講述打仗的經歷,又看到戰爭留給父親的傷痛。而選擇計算機專業,是一位鄰居的建議,這位鄰居當時預測計算機專業的前景將十分廣闊。

大學畢業后,徐曉蘭先后在軍工廠、大學、科研院所、媒體、國有企業等單位工作過,現任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崗位不同,卻都屬于電子信息領域。

光陰荏苒,徐曉蘭早已傾情于電子信息領域,未來還想與其同行。她也早已把“軍醫”的夢想融入一名“工程師”的成長中,未來還將專注于“找病灶、開藥方”。

思路清方向明

“機器換人”是人類進步

初見徐曉蘭是去年11月26日上午。當天她散會后,本來約好的兩個小時采訪只斷斷續續進行了半個小時,中間穿插了她與一名專家的面談、一個電話,還有一場臨時通知的直播視頻連線。到了中午12點,她又要奔往20多公里外的地方參加下午的會議。

采訪中她接到的電話是工信部的同志打來布置工作的。徐曉蘭在電話中就給出了反饋意見,并將自己所反饋的6條工作安排一條條記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

與忙碌相比,徐曉蘭給人的更深印象是她的從容細致。任何場合,她的短發與打扮都是優雅的,精氣神都是十足的。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簡稱“工聯院”)是2018年11月1日中央編辦正式批復設立的。不久,徐曉蘭被任命為首任院長。

很多業內外人士問過徐曉蘭“工業互聯網究竟是什么?”“‘機器換人’會不會造成大量的失業?”

她每次的回答都像是一場“科普”:“工業互聯網簡而言之就是工業互聯,把產業鏈上的人、設備、機器等全要素連接起來,并對連接后形成的數據進行匯聚分析,使工業知識、機理和工藝模型化可以便捷調用,就像手機上的各種App,最后推動企業、行業和產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從而達到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的效果。‘機器換人’實際上是工業互聯網智能化生產的一個環節,在倒逼制造業產業升級,把人從大量重復性高、環境惡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并且在新的領域創造更多的勞動崗位,這種解放勞動力、重塑勞動關系是人類的進步。”

徐曉蘭上任后抓的第一件大事是“確定發展思路”。她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帶著團隊到工業互聯網相關企業和地方調研,又多次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最終確定了工聯院的發展思路。

思路清了,方向明了,接下來就是大干了。工業互聯網事業正值蓬勃發展時期,徐曉蘭始終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一年多來,工聯院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也經受住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

1月30日,徐曉蘭主動請纓,愿意帶領工聯院承擔支撐工信部疫情防控物資調度的相關工作。2月8日,工信部有關領導批示由工聯院承擔國家疫情防控物資工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

徐曉蘭立即開始“排兵布陣”。工聯院僅用4天時間就完成了國家疫情防控物資調度平臺子平臺一期的開發與系統上線試運行工作,解決了產需的矛盾,并對未來實時梳理產業鏈供應鏈奠定了基礎。隨著疫情防控到了一定階段,接到工信部關于了解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緊急任務后,工聯院根據工業互聯平臺企業連接的中小企業設備運行情況、采購情況和銷售情況等實時數據,很快研發了模型,完成了1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復工復產情況數據的上報工作。疫情期間,工聯院還發起了《百萬工業App抗疫助能———大企業幫扶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復融》行動,免費提供“工聯講堂”在線培訓課程和工業互聯網成熟度在線評估系統……一系列舉措的迅速有力,得益于徐曉蘭和同事們平時的積累。

再忙碌,徐曉蘭也不忘深夜靜下心來,整理新想法。她先后完成了《以工業互聯網“良藥”,療制造業中小企業“疫病”》《大危機孕育大機遇疫情“壓力測試”提速工業互聯》《以工業互聯網著力推進新基建布局,激活高質量發展源動力》等文章,及時記錄下所思所想所感。

她也主動交上“特殊作業”:向致公黨中央先后提交了《工業互聯網是應對新時代公共安全與國家應急管理大考的重要抓手》《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是解決中小企業走出疫情困境的強勁舉措》等社情民意信息,從專業角度助力抗疫和疫后重啟工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徐曉蘭還將提交關于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筑牢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以及加快建設國家工業大數據中心等方面的提案。

學中干干中學

我可不像看起來那么柔弱

4月17日,徐曉蘭列席全國政協“建設高素質的涉外法律服務人才隊伍”雙周協商座談會。她認為該議題是新時代的“必答題”,“在工作中,我們明顯感覺到了這支隊伍建設存在的總量少、實力弱、分布散等突出問題。”她邊聽會邊在紙上寫下建議:海外大量的華僑華人熟悉相關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文化習俗,應該創造更多事業平臺凝聚起他們特別是“僑二代”“僑三代”的愛國心,發揮好他們的涉外服務作用……

會前,徐曉蘭也多次趁坐車空隙參與了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上該主題議政群的討論。她認為,“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不僅打破了時空的局限,也打破了界別的界限,為委員提供了便利的履職平臺和很好的學習平臺。”

“邊干邊學、在干中學”是徐曉蘭的習慣,而這一習慣的養成與她的經歷有關。

她職業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轉型是——從工程師到媒體人。1999年,她調到原信息產業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她到崗后的第一項任務是籌備一個合資公司,用了短短三個月完成這項任務后,領導希望她去研究中心所屬的一家報刊“救火”。

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后,2002年,徐曉蘭突然又接到調令,要她同時兼任研究中心控股的一家高科技股份公司的總經理。她回憶說,第一次召開董事會大會時,不少股東都擔心這么一位年輕的、看上去有點柔弱的總經理能否通過任命。“當時一個股東就問我,遇到困難會不會哭鼻子?這樣一問反而把我給逗樂了。我告訴他,自己可不像看起來那么柔弱。如果做不好,董事會可以解聘我。”經過三年努力,這家公司成功轉型為優質技術服務公司。

2015年,徐曉蘭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挑戰———擔任首屆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秘書長。其實,她之前從未與國際機器人行業打過交道,也不熟悉國內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前景。論壇怎么設計更有吸引力、展覽怎么布局更有可觀性、機器人大賽比什么等等,在籌備之初都是“一張白紙”,認真的徐曉蘭帶著團隊學中干、干中學。世界機器人大會是繼世界互聯網大會之后中國主導舉辦的又一大國際盛會,至今已經舉辦五屆,徐曉蘭一直擔任大會的秘書長。

在繁瑣的行政工作中,徐曉蘭始終沒有丟掉“專業”。2012-2015年,她攻讀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獲得工學博士學位。近年來,她參與制定了我國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等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實施了幾十項國家及省部級信息化建設項目,作為負責人或主要參與者完成科研項目20余項。其中,她主持研發的“軍事情報智能化處理系統”獲得總參頒發的科技成果獎;主持研發的“基于語言知識庫的機器翻譯方法和裝置”獲得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主持研發的英漢—漢英機器翻譯系統是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早技術基礎,該系統被2008年北京奧運會使用。

一份耕耘,一分收獲。不談榮譽,徐曉蘭享受學以致用的過程,樂于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小故事大情懷有感于“圓珠筆之問”

4月10日,“委員講堂”慶祝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第七期特別節目在全國政協官方網站等平臺播出,徐曉蘭主講《百年奮進話致公風雨同舟謀復興》。

在28分鐘的講述中,徐曉蘭所舉的事例都有“轉危為機”的特點。“深挖問題”后“對癥下藥”,正是她看事、做事的“方法論”。回顧她的履歷,這一點并不難理解。

比如“一支筆”的故事。“2010年,我參加了全國政協組織的‘制筆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國產化問題’專題調研。我們當時都是帶著疑問去的,‘我們國家已經在高性能計算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訊、載人深潛、高速鐵路等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為何卻連一支小小的圓珠筆頭都造不出來呢?’”

徐曉蘭對此的分析清晰而深入。表面問題是:“我國是制筆大國,卻長期處于行業價值鏈低端,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和加工設備高度依賴進口”。深層問題是:“受生產能力限制,我國在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每年仍需進口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更大的影響是:“喪失此行業的國際市場話語權后,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受損”。

調研結束之后,徐曉蘭持續追蹤制筆行業的情況至今。據她介紹,在全國政協的積極推動下,2011年,科技部撥專款5000多萬元用于圓珠筆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攻關。5年后,有三項核心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一是攻克筆頭鋼材生產技術,二是筆頭生產設備取得突破,三是國產墨水逐步推廣應用。

如何啃下更多“硬骨頭”,用上更多“自家貨”?徐曉蘭認為只有“堅持自主創新”這一條路。

這幾年,工業互聯網、5G、“新基建”等火得發燙。對于這些行業內專家學者的煩惱,徐曉蘭也有切身感受。“中國的創新更多是應用創新,在原始創新和基礎創新方面還存在差距。”撇開專業問題不談,她呼吁更加關愛科研人員,“要包容創新失敗,鼓勵科研人員在創新的源頭上下功夫;要加大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力度,打破束縛科學家創新精力和能力的障礙;進一步研究人才培養的機制體制,出臺更多鼓勵措施。”

徐曉蘭也曾多次將這些建議寫進提案里。作為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她至今已經提交了50多件提案,聚焦電子商務、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的發展。其中,不少提案得到了全國政協的重視和相關部門的采納,也有不少建議至今沒有相關政策落地。徐曉蘭說,“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或者更長時間,哪怕不再是委員了,都會繼續關注這些問題。”

調查研究是“法寶”。徐曉蘭每年都參加全國政協和致公黨中央組織的調研,以及工信部和本單位的調研。她的履職感言是:“要多看多聽多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到點子上、監督監在關鍵處。”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徐曉 曉蘭 ,徐 工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