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甩掉窮帽子 奔上小康路
4月28日,全省最后一批9個貧困縣完成退出公示,安徽即將實現貧困縣“清零”。
芳菲四月,山花爛漫。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脫貧戶陳澤申家的老屋,見證了4年來大別山革命老區的滄桑巨變。
2016年4月,新一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第一站就來到金寨,走進這座農家院落,與老區干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
當年,陳澤申是全村出了名的貧困戶,全家年收入僅有3000元。
“總書記把我們這些困難的老區群眾放在心上,就坐在這里與鄉親們親切地拉家常。”回憶當時情景,陳澤申心潮澎湃。
“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如今的大灣村,已經甩掉窮帽子,原先不善言辭的老陳如今時常客串“導游”,向絡繹不絕的游客介紹大灣村脫貧歷程。
2019年,他家年收入突破4萬元。“老房子不住了。沒想到老了還住上了樓房,日子越過越紅火了。”說到這里,老陳笑了。
4年多來,全省4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與陳澤申一樣擺脫貧困。3000個貧困村,與大灣村一樣順利脫貧。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強調,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橫下一條心來抓。要強化目標責任,堅持精準扶貧,認真落實每一個項目、每一項措施,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以行動兌現對人民的承諾。
牢記總書記殷殷重托,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起脫貧攻堅重大政治責任,吹響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總攻號角。2019年,全省貧困人口數量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484萬人降至8.7萬人,年均脫貧人數超過8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建檔立卡時的9.1%降至0.16%,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發展不足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縣域發展不足,發展不平衡突出表現為城鄉不平衡。如今,區域性整體貧困狀況大幅改善,縣域經濟加快振興步伐。全省發展水平在全國“總量居中,人均靠后”的狀況已成歷史:2019年,安徽生產總值升至全國第11位,人均生產總值由一度居全國后列躍升至第13位。
脫貧偉業夯實騰飛根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正在掀開嶄新一頁。
創出安徽特色,走在全國前列
——堅持精準扶貧方略,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緊扣革命老區首位重點,攻堅皖北地區、沿淮行蓄洪區深度貧困,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內生發展動力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鐫刻著奮進者前行足跡。
安徽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省份。江淮分水嶺橫亙中部,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南山區和皖北地區、沿淮行蓄洪區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脫貧攻堅任務涉及全部16個省轄市、70個縣(市、區),其中國家級貧困縣20個、省級貧困縣11個,2014年建檔立卡識別貧困村3000個,貧困戶188萬戶484萬人,貧困發生率達到9.1%。
國際上的研究表明,當一個區域貧困人口數占總人口數量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精神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全省脫貧攻堅在深度、廣度、精準度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標注了新的歷史刻度。
負重前行,創新突破。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脫貧路徑,創造光伏扶貧、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到村到組精準幫扶等安徽經驗。駐村幫扶、光伏扶貧、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考核連續三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獲得國務院通報獎勵,建檔立卡數據質量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列。
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關鍵在于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扶持誰?
我省堅持抓實貧困戶建檔立卡這個源頭性環節,動態性、持續性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搞清楚,確保逐村逐戶逐人精準幫扶到位。今年以來,針對疫情沖擊,不僅加大對剩余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精準幫扶力度,還將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等納入常態化監測幫扶體系,確保幫扶措施跑在貧困發生之前,構筑更加嚴密的防范返貧體制機制。
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把大別山等革命老區作為脫貧攻堅首位重點,大力推進皖北地區、沿淮行蓄洪區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勠力攻克深度貧困的“堡壘”。2018年開始,省級新增財政扶貧資金全部用于貧困革命老區縣和深度貧困縣,2019年省級財政安排貧困革命老區縣和深度貧困縣的扶貧資金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8.45%。
事不避難者進。金寨縣鐵沖鄉李橋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引種油茶樹,卻未能產生效益,一些還在搖曳的拋荒老樹見證奮斗的艱難。近幾年來,荒嶺上新種的4500多畝油茶林已郁郁蔥蔥,其中將近一半已經掛果,帶動農戶戶均增收7000元左右。當地計劃對油茶園實施水肥一體化等基礎設施改造,進一步提高畝均產值。
小小的油茶樹,見證著老區煥發的新活力。如今,金寨縣將順利退出國家級貧困縣行列:2014年以來,全縣累計脫貧超過12.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2.1%降至2019年的0.31%,榮獲了“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誰來扶?
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上下貫通的組織體系,嚴密有力的責任體系,暢通了資金、項目、土地、人才等各類資源要素向基層下沉、向貧困地區集聚的高效通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93.9億元,整合涉農資金410.9億元。各類市場主體也積極行動起來,在貧困地區建項目、育產業、拓市場。千企幫千村,9277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6185個村。黨委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持續升級著貧困地區的發展熱度。
怎么扶?
堅持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縱深推進以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脫貧等為重點的脫貧攻堅十大工程。
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今年以來,我省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加快推動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和扶貧項目開工復工,拓寬貧困群眾就業門路。目前,全省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超過170萬人,比去年高出7個百分點。一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2.7%,比全國快1.8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國第四位,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倍差進一步縮小。
產業、就業扶貧是激活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關鍵之舉。全省貧困村已建成產業扶貧園區3025個,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共帶動46.5萬戶貧困戶創業就業,讓他們有了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
昔日貧瘠冷寂的鄉村山野,正在成為生機蓬勃的發展熱土。
67歲的董賀勤是阜南縣會龍鎮閆廟村脫貧戶。曾經,為了給患病的兒子治病,家中負債累累,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在鎮村兩級幫扶下,他種植了兩畝大棚辣椒,申請到6000元產業幫扶資金。老董的干勁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參加產業技術培訓,掌握種植技術,擴大種植面積,帶著其他貧困戶一起干。如今,他經營的辣椒種植達到60畝地,家中積蓄超過百萬元,一躍成為縣里“脫貧致富帶頭人”。
扶貧先扶志。扶貧與扶志扶智的結合,正在書寫更多“從貧困戶到董百萬”的創業佳話,持續激發貧困群眾自我造血、滾動發展的內生動力,迸發出貧困地區決勝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
夯實民生保障,確保脫貧成色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因人因戶施策,逐項逐人保障,提升基層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兜住民生底線,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每天早上,黃做超都會走出自家的“小洋樓”,騎車到村里的食用菌基地上班。老黃是金寨縣沙河鄉樓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如果時間回到5年前,他還住在深山里的土房子,守著山窩窩里幾畝茶園艱難度日。搬到搬遷安置點后,不僅居住條件顯著改善,村里還推薦他到食用菌基地務工。
“我把土地流轉出去了,現在在食用菌基地種靈芝,一年收入四五萬元,比在山上種地強多了!”老黃現在干勁十足。
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類似場景在貧困地區持續涌現,這得益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讓困難群眾住房有保障,更拓寬了就業門路和收入來源。
脫貧攻堅的標準,就是穩定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
統籌推進健康脫貧、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教育扶貧、社保兜底等政策落地,“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突出問題正在得到全面解決。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以及農村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善,基層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均接近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31個貧困縣群眾滿意度均在98%以上。
為讓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保障,我省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應改盡改”。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中的8.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入住任務,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3.06萬戶、完成率144%。70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市、區)全面解決住房安全問題。當前,正在加大后續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在6月底前解決好8.5萬搬遷群眾產業、就業、基本公共服務、社會融入、社區治理等問題,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構筑健康扶貧這道“保障線”,可以有效遏制因病致貧、返貧。
霍山縣磨子潭鎮宋家河村脫貧戶戴廣紅夫婦以前守著幾畝茶園過活,日子拮據,前幾年丈夫又患上了尿毒癥,生活更加艱難。好在有健康扶貧政策兜底,她家漸漸走出貧困的陰霾。
“一個星期要去做3次透析,一個月醫療費1萬多元,好在可以享受大病救助,一年下來只花了3000元,其他的都可以報銷。要是沒有政策兜底,我們哪里能看得起病。”戴廣紅說。政策兜了底,脫貧有底氣。這幾年當地發展茶旅融合,夫妻倆還在景區從事公益性崗位,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健康扶貧“351”“180”醫療保障政策,大幅減輕了貧困群眾就醫負擔,貧困群眾看病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619.63萬人次享受到保障。有效減少因病導致的支出型貧困發生,讓困難群眾常見病、慢性病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生活過得去。
針對偏遠地區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短板問題,實施“百醫駐村、千醫下鄉、萬醫輪訓”工程,從省市的三級醫院選派113名醫療人才駐村幫扶2年,161個村衛生室“空白點”全部消除。曾感染新冠肺炎的部分貧困群眾,沒有一人因疫情返貧。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
我省大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為確保貧困地區孩子義務教育有學上,我省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勠力控輟保學,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發放教育資助,共資助貧困家庭學生120.67萬人次、14.18億元。全省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實現全覆蓋。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把好農村飲水安全總閘門,事關脫貧攻堅質量。我省已經對300多萬人的貧困人口飲水安全進行排查,同步推進農村供水水質凈化消毒和監測工作,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區域供水規模化,著眼長遠,筑牢飲水安全保障體系。
“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但穩定住、鞏固好并非易事。面對疫情沖擊,全省上下正逐村逐戶逐人逐項落實,健全動態監測、過程管控、對賬銷號機制,確保6月底前完成“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突出問題整改,堅決兜住民生底線,確保脫貧成色。
發力根本之策,筑牢產業支撐
——深化農村“三變”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模式,培育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和帶貧主體,密切利益聯結機制,增強貧困群眾造血能力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這幾天,在岳西縣響腸鎮獨山村,每天一大早就會有眾多茶農就來到村茶廠出售當天采摘的茶青。評級、過秤,茶農當場領到了茶葉款。
“我家按照每斤50元的價格出售了15斤茶青,一共收入750元。”獨山村脫貧戶袁方生說。2014年,他的孩子正在上學,夫妻倆身體也不是很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村里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夫妻倆發展了5畝茶園。“2019年,茶葉收入有1.5萬元,今年賣茶青已有6000元了。”袁方生介紹,通過發展茶產業,他家已于2018年脫貧。
獨山村是岳西縣65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如今,該村不僅發展茶園2600多畝,還建設了700平方米的茶廠、300立方米的冷庫,實現鮮茶保值保鮮儲藏,2019年茶葉產值達80萬元。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貧困地區立足獨特的資源稟賦,深化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密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個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構筑產業扶貧支撐,增強帶貧能力。
2019年底,全省實施“三變”改革的村達52.8%、參改農戶戶均增收1100元。各地大力培育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發展帶貧新型經營主體已達4.3萬個。
在全國率先探索園區帶動、企業帶動、合作社帶動、能人大戶帶動和支持貧困群眾自種自養的“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有效模式,加快解決了產業扶貧“誰來帶、怎么帶、帶什么”問題。率先走出通過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組織外出打工就業和公益性崗位來提高就業覆蓋面的“三業一崗”就業扶貧新路子,實現“送崗位到人、送人到崗位,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持續拓寬著產業扶貧、帶貧之路。
“藕”遇城西湖,“蓮”通致富路。霍邱縣城西湖鄉充分利用沿淮行蓄洪區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淠淮生態經濟帶建設,以950元/畝的價格流轉6個村的土地,建成2.3萬畝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城西湖萬畝蓮藕種植基地,帶動592戶貧困戶年增收400萬元,6個村集體經濟增收120萬元。
86歲的李萬珍是參與土地流轉的貧困戶之一。2017年,他向外轉租了6畝多土地,每年得流轉資金5880元。有了這份穩定收入,他當年主動申請脫貧。鄒臺村的貧困戶汪新民2017年進入基地務工,現在已經從生手變成了老資歷。“出家門口走個幾分鐘就能上班,家里有事還可以有個照應,活不算重,拿到手的收入一年能有2萬多元。”汪新民說。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
菜壓地,豬壓欄,禽壓棚,魚壓塘,一度是疫情沖擊扶貧產業的真實寫照。
“到了出欄期銷不掉的話,每天都要損失好幾千塊錢,當時都愁死我了。幸虧有村干部幫忙聯系銷售渠道,才把損失降到了最小。”利辛縣朱集村村民周文峰說。
越是艱險越向前。疫情發生以來,朱集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劉雙燕和她的同事們一刻也沒放松。縣里推進復工復產,提供了近四千個工作崗位。去年朱集村有務工收入的共154人,村干部們就拿著這份名單,挨家挨戶進行摸排,幫助有務工能力的村民及時了解用工信息,積極爭取就業機會。
“借助能人返鄉創業,村里正推進建設黃蜀葵中藥材種植加工基地,想更多辦法讓每個已經脫貧的村民不返貧。”劉雙燕說。
全省上下迎難而上,及時把貧困群眾生產發展、務工就業、農副產品幫銷、扶貧項目開工復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動態“清零”,把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降到最低。23.2萬噸的滯銷農產品找到銷路,957個就業扶貧車間全部復工復產。
強化摘帽縣、出列村后續幫扶,確保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個不摘”,為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扶上馬、送一程。
地處大山深處的岳西縣菖蒲鎮毛畈村,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引導村民將土地流轉、入股,建起了129畝的水果基地,辦起了果酒加工廠。去年村集體收入突破50萬元,已有419人如期脫貧。
這個天仙河穿境而過的秀美村莊,已經發展起漂流、采摘、民宿等旅游項目,正在繪就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
發揮政治優勢,彰顯安徽力量
——堅持黨的領導,切實落實領導責任,深化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面落實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到村、幫扶到戶工作機制,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黨的十八大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進軍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責任。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最大民生工程,擺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舉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勇于擔當,善于作為。省委認真履行主體責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堅持以上率下、親力親為,逢重要會議必講脫貧攻堅,下基層調研必查短板弱項,訪貧困群眾必看生活改善情況;建立“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到村、幫扶到戶”的工作機制,推動黨政一把手脫貧攻堅責任制全面落實,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運籌帷幄,沖鋒陷陣。省委書記李錦斌親自掛帥出征,親自擺兵布陣,親自上陣督戰,帶頭開展五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推進鄉村振興行動,深入一線指導脫貧攻堅工作。19位省級黨政領導干部定點包保31個貧困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李錦斌親自統籌戰“疫”與戰“貧”,部署開展“抗疫情、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研究制定“四個千方百計”“四幫四促”“四個清零”“三戶一體”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指揮調度省級領導同志每兩周一次赴基層督戰,真正在基層發現問題、到一線解決問題。
監督考評,倒逼落實。我省堅持“三嚴三實”,全面開展最為嚴格的監督考評,在全國率先實行第三方監測評估全覆蓋,每年開展市級交叉考核和督查巡查、暗訪全覆等,由省委、省政府負責同志對成效考核綜合評價“一般”和“較差”或存在突出問題的市、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或分管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倒逼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
“一戶不脫貧,我就不撤崗!”這是4年前,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余靜當面向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承諾,也是安徽五級書記的誓言。
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作風。我省堅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深入推進抓農村基層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一抓雙促”工程,注重在脫貧攻堅一線考察、識別干部,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整頓630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確保黨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落實到“最后一公里”。堅持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廣大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建功立業,涌現出劉雙燕、曾翙翔、李夏等一批先進典型。
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必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我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先后深入開展“嚴規矩、強監督、轉作風”集中整治專項行動,縱深推進“以案示警、以案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全面落實基層減負年各項舉措等,狠抓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切實增強“兩個維護”的堅定性、勇于擔當的斗爭精神、干部教育監督的針對性實效性、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實干精神。
抓整改有沒有硬作風,是一塊“試金石”。我省堅持把中央專項巡視“回頭看”發現的問題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檢視的問題、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指出的問題一體研究、一體部署、一體整改,堅決打好“354+N”突出問題整改殲滅戰,確保改不全面不放過、改不徹底不放過、改不到位不放過,以整改的實際成效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緊繃弦。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深入推進“抗補促”專項行動,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鞏固脫貧成果,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站在新的起點上,我省正在深入謀劃“十四五”扶貧思路舉措,加快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探索建立具有安徽特色的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7000萬江淮兒女必將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執筆:本報記者 胡旭 吳林紅 范克龍 吳量亮)
關鍵詞:甩掉窮帽子 奔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