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系列報道之二
嶺南鄉村處處生機盎然在廣東清遠市連樟村的“連樟客廳”內,有一面寫滿村民愿望的“心愿墻”。“建一座大點的橋”“讓孩子上學方便點”“把村容村貌改善下”……這些質樸的話語,承載著鄉親們對全面小康的期冀和向往。村民的心愿,如今一個個變成了現實。
近年來,廣東省以改革的思路和氣魄推進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等“五個振興”,以提升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升高質量穩定脫貧水平等“三個提升”為重點,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取得重大進展。
2019年,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8元,百姓的腰包更鼓了,全面小康的腳步也更近了。
全面小康,在“冬瓜叔叔”的直播帶貨中
“大家一定要試試英德紅茶,我們這里是著名的紅茶之鄉!”記者近日在英德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內看到,“冬瓜叔叔”肖立鑫正對著5部手機賣力地直播。
肖立鑫是當地長嶺村一名村干部,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該村的“鄉村新聞官”。之所以稱他“冬瓜叔叔”,是因為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村里冬瓜滯銷,肖立鑫得知后顧不上吃飯,拉上瓜農拍攝了視頻,在視頻發出后當晚便接到30多位熱心人士電話,半個月就幫群眾銷售冬瓜400萬斤。
英德所在的清遠市2018年在全國首創“鄉村新聞官”制度,目前培訓了373名新聞官,他們除了宣講政策、傳播文化以外,還做起了村里的代言人,幫鄉親們賣貨。
“‘鄉村新聞官’工作在田間地頭、生活在百姓之間,最了解老鄉的所思所想。”肖立鑫說。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鋒,也是我國最早與市場經濟接軌的地區。鄉村產業振興,不僅要發展生產,更要開拓市場、打造品牌。英德從2015年開始大力搭建農村電商平臺,肖立鑫也從2018年10月開始正式“觸網”直播。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物資捐贈需求,肖立鑫在網上呼吁愛心人士購買“愛心冬瓜”捐給湖北,奉獻助農和抗疫“雙份”愛心。2月底,8車140噸價值160多萬元的冬瓜、紅茶、大米等的物資發往湖北。“我理解的全面小康,就是大家生活富裕,農產品不愁賣、賣上好價錢。”說話間,肖立鑫直播間的人數已突破兩萬,不一會兒就賣掉200多件紅茶。
近年來,英德掀起了電商熱潮,農產品網絡銷售額3年增長85%;去年扶貧產品銷售就達1355.9萬元,帶動600多戶貧困戶增收。據了解,廣東省去年啟動“農村電商”工程,計劃用3-5年時間,在全省122個縣區或中心鎮全部建設農村電商產業園,在19732個行政村全部建設農村電商示范站。
全面小康,在“粵菜師傅”翻動的炒勺里
在韶關市新豐縣惠明客家王酒家,一場熱鬧的廚藝比拼正在進行。在中國烹飪大師朱強明帶領下,徒弟們將頗具粵菜特色的佳肴擺滿了長條桌,讓人垂涎欲滴。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從2018年開始,廣東將“粵菜師傅”工程作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列入省“十件民生實事”,以“小切口”推動服務“大變化”、解決就業“大問題”、滿足民生“大需求”、促進產業“大發展”。朱強明是該工程在新豐的實施者之一,作為烹飪協會會長,他在當地帶了120名徒弟,其中有兩名貧困戶。通過烹飪學校和協會,全縣開辦面向貧困戶的“粵菜師傅”培訓班,109人參加;舉辦“云髻杯”粵菜師傅技能工匠競賽,47名廚師通過考核。當地金青村村民朱能卿是朱強明的徒弟之一,由于母親中風,妻子和大女兒患有疾病,他家曾是貧困戶。“過去我在外學徒都不安心。現在好了,家人看病能報銷,孩子也有政府幫助,經過培訓考證后,我一個月能拿6000元。”朱能卿舉著去年考取的中式烹調師證書說。
“我家早脫了貧,如今在村里收入算中等。”朱能卿笑著說,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我想的全面小康是自己有事做,家里也有幫助不用擔心。”兩年來,廣東全省“粵菜師傅”工程累計培訓5萬人次,其中1.1萬貧困人員參加,共帶動16萬人創業就業。
另一位返鄉創業的廣式燒臘廚師潘志敏成立了品味豐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公司被認定為“粵菜師傅”工程孵化店。1984年出生的他16歲外出學藝,返鄉后開起了飯店和配送公司。“縣里對創業有‘綠色通道’政策,隨著公司發展壯大,我就想著將‘收購-加工-銷售’徹底打通,幫助更多的人。”潘志敏說。
67歲的潘光初是當地梅坑鎮大嶺村人,正是靠著和“品味豐江”公司簽訂的定點收購協議,去年他出售了80只土雞,一舉脫了貧。在縣職能部門協調下,“品味豐江”公司對接全縣141個行政村的扶貧合作社及貧困戶,實現了貧困戶“無勞力的分紅、有勞力的務工”,直接帶動1366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助農扶農2562戶。
全面小康,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笑聲里
恰逢周末,記者在佛山市順德區水藤村占地5000平方米的紅基石黨群服務中心看到,孩子們在這里讀書、畫畫、練習詠春拳,老人們烹飪、唱曲、舞動乒乓,家長們利用假期享受親子時光……一陣陣歡快的笑聲傳來,繞梁不絕。水藤村戶籍人口9700多人,外來流動人口3萬多人,人數眾多、人口倒掛,針對黨群隊伍日益壯大、文化需求愈加旺盛的情況,該村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需要,打造紅基石黨群服務中心,成為集黨團培訓、文化傳承、社區教育、志愿服務、體育健身于一體的黨建文化綜合陣地。近年來,廣東將鄉村文化振興放到突出位置,全省共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0317個,在首批21個試點縣基本實現縣、鎮、村三級全覆蓋,成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1.9萬支,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近15萬場次,參與人數近600萬人次。全省1546個省定貧困村達到省文明村創建標準,占比達67.9%。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理解的全面小康不能是‘富了口袋、窮了腦袋’,所以我們利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規范化、常態化特色黨建,把精神文明引入日常生活中,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文化發展的新路徑。”水藤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鄧良傳說。
紅基石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寶藏”黨群服務中心,大家都喜歡到這里活動。蒙少致是當地一名年近70歲的退休老人,她發起成立了耆樂絲網花協會,經常帶領老年村民來中心做手工,賣的錢就拿出來做公益。村里的“00后”鄧穎雯還是個初中生,卻也是中心的常客,她經常到志愿驛站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帶動下,廣東省基層公共文化資源被有效整合激活,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扎實,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鄉風民風進一步向上向善。
編輯:秦云
關鍵詞:鄉村 振興 全面 小康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