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爸爸媽媽依然在默默陪我前行”
每年的醫師節我都會收到很多祝福。這些祝福經常勾起我對爸爸媽媽的回憶,他們也都是醫生。
爸爸顧方六是一位泌尿科大夫。是他給我了當醫生的勇氣和信念,并教會我如何當一個好醫生。
記得那是我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得了肝炎,每天要打針,由媽媽給他打。但是有時候我非常有興趣地在旁邊觀看,爸爸就問我:“你害怕嗎?”“不怕”我說。爸爸說:“那你給我打針行嗎?”我當時一下傻了,愣了一會兒,說:“行啊”,結果爸爸真的讓我給他打針了。這就是我早期接觸的“臨床實踐”,這些得天獨厚的職業訓練,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我在北大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工作。當時醫院中層干部調整,院里和我談,從醫院整體學科建設考慮,讓我從胃腸專業轉行到胸外科專業,并承諾給我科主任及送我到國外進修。30多歲的我很是心動,爸爸卻給我“潑了冷水”:“你的專業做得不錯,不要換專業,作為一個醫生基本功最重要,你還年輕,不要為眼前的職位所迷惑,只要踏踏實實地積累,你的專業一定能夠成功。是種子,總會發芽的,你是金子,一定會發光!”盡管科主任的職位與我擦肩而過,但是我心里十分踏實,我暗下決心,今后一定以爸爸為榜樣,做個成功的外科醫生。
2011年,在父親離開我8年之后,我成為了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的主任委員。拿著證書,我想到1996年,爸爸當選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主任委員時跟我說過的話:“孩子,你記住吳階平老師的一句話,醫學是沒有止境的,我們有的就是加倍努力。”那一刻,我心情萬分激動,又淚眼婆娑———雖然父親已經離開了我,但他依然是我生命中的燈塔。
媽媽施曼珠是在爸爸離開我們一年多之后離開的。她是一位內分泌科醫生,也是一位學霸。
媽媽出生在蘇州的鄉下,中學時她從蘇州考上了西南聯大附中。媽媽參加高考時,一個考生可以參加幾個學校的考試,媽媽就參加了兩所大學的考試,并分別收到了兩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其中一個是北大醫療系。遵從早年留學英國的外公的決定,媽媽在北大和農大之間選擇了北大。
讀大學時,媽媽的學習依然出類拔萃。我還記得她50多歲已經做科主任了,還去歐洲參加一個糖尿病的專業培訓,跟年輕人一起考試,依然成績非常好!媽媽真的特棒,我沒她那么厲害。
做醫生,媽媽常說:“當你給他人解除了痛苦,幫助他們得到幸福的同時,你也會感到十分欣慰。這樣愉悅的心情是做其他工作所享受不到的,我始終很慶幸自己選擇了醫生這一職業。”
她也時常教導下級醫護人員和學生:“要時時處處為病人著想,在工作中不能用一顆冷漠的心。”她為病人所做的每一次檢查,除考慮到病情需要外,還要顧及病人的經濟狀況、痛苦程度。
做學術,媽媽一生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她知識淵博并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她所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們,目前正活躍在國內外內分泌學界,成為臨床一線的工作骨干和學科帶頭人。
媽媽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從媽媽身上,我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永不放棄,學會了坦然面對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對待患者和學生,我也遵照媽媽的要求去踐行。
爸爸媽媽離開我們已經10多年了,我覺得他們并沒有走,只是去了遠方。他們依然在默默陪伴我,前行。
(顧晉系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媽媽 爸爸 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