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精準扶貧
告別大深山 幸福來敲門
陜南,群山環抱,秀林草豐,溪流淙淙。這些對那些長年居住在大山深處的人來說,早已司空見慣。這種美給他們帶不來任伺的價值,倒是貧窮、艱辛、泥石流的陰影與他們如影隨行。
異地搬遷,黨的扶貧政策春吹進他們的心田。一戶戶,一個個走出深山,從此,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
“搬出來了,一切都方便了”
2018年從鎮安縣廟溝鎮東溝村五組搬進云蓋寺鎮花園社區的蔡仕興說起搬遷前的日子,強調的是一個字“難”:看病難、上學難、生活艱難。“搬出來,一切都方便了。”看得出他是發自內心的開心。
為照顧他殘疾的兒子,政府安排他的搬遷房在一樓,三口之家只出了7500元就住進的70多平方米的單元房。多年前曾在西安賣過早點的他正好利用是一樓就開起了早點鋪子,賣些水晶餅、茶葉蛋、豆腐腦什么的,生意不錯,一月下來,扣除成本,凈賺四千多元,第二年就脫貧了。蔡仕興告訴記者,出門就能坐上車,水電氣管道進家,小區就有衛生所,生活要多方便就有多方便。
鎮安縣青銅關鎮豐收村民益得霞是最早一批從深山走出來的貧困戶,那年搬下來后就開始學做豆腐。當時搬下來社區的人不多,加上農家樂還沒現在這么火,一天就只能做一鍋(40多斤),現在能做到五六鍋。每天下午二點多開始做,晚上九點左右做好,第二天凌晨五點多送到固定的農家樂、菜店。她說,現在,居住點集中,道路又四通八達,一二個小時就能都送完,一年輕松掙上七八萬,三個孩子都在外打工,不用管了,日子過得相當舒坦。跟記者說這些時,她一直滿眼含笑,幸福滿滿地從心底流淌出來。
“保證每一戶有一人就業”
搬下來就得穩得住,要穩得住,就業增收是關鍵。鎮安云蓋寺花園社區在安置點建設社區工廠18棟,主要以電子產品、農特產品、服裝加工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可以為搬遷戶提供870個就業崗位,帶動185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保證每畝一戶有一人就業”山陽縣高壩鎮委書記楊浩告訴記者。在這個鎮的富橋社區安置點共建設房屋35棟1172套,安置異地扶貧搬遷對象714戶3027人。楊浩介紹說,社區移民點依托產業園基地、生態采摘園、商貿流通和開放公益崗位等積極帶動就業增收。同時,為了擴大勞務輸出、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當地政府對勞動力進行了就業培訓需求的調查,并據此開辦相關的技能培訓。目前基本實現每戶搬遷群眾都有一人穩定就業。
在山陽縣富橋社區移民安置點的電子設備加工廠里,許多大人和小孩在一起忙碌著。這是一個生產耳機的車間,今年30歲的牛小玲一邊焊接耳機電源線一邊說,她是高壩鎮人,原來的她在家帶孩子,自從有了社區工廠,她就通過培訓來到此處上班,一月能賺2000元左右。
而在漢陰縣搬遷安置社區的紫云南郡的大門口,一幅對聯赫然醒目;“易地安居感黨恩奮斗不止,脫貧致富奔小康自強不息”。這個小區在靠近國道流轉1000畝地配套了一個農業產業園,政府為每一個搬遷戶送8000元入股園區年底分紅。戶均一畝大棚劃棚到戶,有能力的自己經營,沒有的可以托管合作社。
從漩渦鎮朝陽村搬到社區的陳興松陳敏倆口子,都在合作社管理大棚,倆人月收入加起來6000無左右,還自己經營一個大棚,一季圣女果就收入9000多元,收入相當可觀。
“掙同樣多的錢,不同的是現在每天五點半一下班就能陪寶寶了”
從在山上種玉米謀生,到金雞扶貧產業園內就業脫貧,山陽縣村
民高巧玲告訴記者,多虧了國家的扶貧政策,自家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2019年7月,高巧玲一家從附近山上的村子搬到高壩店鎮過風樓社區三室一廳的樓房。根據異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們一家七口人僅需支付一萬元的購置費。如今高巧玲和丈夫都在高壩店鎮的金雞扶貧產業園工作,她從事金雞養殖,丈夫從事維修工作,二人每月工資加起來有6000多元。她說,“過去在西安找工,現在和那時比,掙同樣多的錢,不同的是每天五點半一下班就能陪寶寶了。自己現在的生活比原來好很多,不僅解決了孩子上學問題,自己還可以就近上班,既能工作又方便照顧家里的老人小孩。”
金雞產業扶貧項目建設管理處負責人毛儀惠告訴記者,產業園項目直接和間接帶動脫貧人口約3萬人,其中除了在園區內就業脫貧致富的人員,還有土地流轉、物流、餐飲、收益分紅等輻射帶動的脫貧人員。
走進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一棟棟安置樓房整齊排列,一家家社區工廠滿負荷運作,到處是一派安居樂業的好景象。康士利毛絨玩具社區工廠內,張運弟指間針腳飛舞。她笑著說:“以前住山上,種地靠天,即使遇到好年成,一年下來,也難有存錢。現在搬到了錦屏社區,孩子上學方便,醫院也近,樓上居住,樓下上班,一月能掙2000多塊。”從她手中誕生的毛絨玩具,不僅銷往全國,還走出海外。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社區 深山 搬遷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