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消費扶貧月”來了,“買買買”如何既贏實惠又助扶貧?
新華社南京9月21日電 題:“消費扶貧月”來了,“買買買”如何既贏實惠又助扶貧?
新華社記者楊紹功
2秒鐘,在廣州地鐵上掃描扶手廣告,乘客就能購買扶貧產品;20分鐘,在四川消費扶貧館,銷售商能達成一項購銷意向;2到3天,正處于采收旺季的新疆葡萄,能通過消費扶貧銷售渠道,從天山下的果園來到東部江蘇市民的餐桌……
9月,以“萬企參與,億人同行”為主題的全國首個消費扶貧月啟動。記者在多地采訪看到,扶貧產品購銷兩旺,“買買買”既讓消費者得到實惠,又助力了扶貧產業的發展。
搭建平臺:扶貧消費購銷兩旺
可可西里的青稞、洛川的蘋果、秭歸的臍橙……9月,走進南京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來自西部8個省區市的消費扶貧產品琳瑯滿目,企業家和消費者在這里邊品嘗邊洽談選購。
9月5日,江蘇省消費扶貧月活動啟動首日,在這個江蘇省東西部消費扶貧交易的平臺上,有20家東西部企業簽署了扶貧產品購銷協議。月內還將有120多家企業和50多家政府部門單位展開洽談對接。
8臺“消費扶貧號”品牌列車9月開始在廣州地鐵線上穿梭。市民掃描車廂廣告上的二維碼,就能進入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采購。廣東省扶貧辦專職副主任梁健說,雖受到疫情影響,今年該市場仍實現了超3億元的交易額。
依托日均3萬采購車次的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9月開館的四川消費扶貧館人氣迅速攀升。峨眉山市廣匯商貿公司負責人朱小東參觀了20來分鐘,就開始商談采購細節。“扶貧產品不僅品質好,價格也適中,有些比網上還便宜。”他說。
服務全國832個貧困縣的“扶貧832”銷售平臺,上線農副產品6萬多個,今年以來交易額已突破21億元,惠及近100萬貧困農戶。
各種消費扶貧平臺的搭建為全社會共同參與脫貧攻堅提供了渠道。在四川,1000臺消費扶貧智能專柜等設施將在9月底前“走進”全省機關單位、國企、機場和高校,21個市州年底前將各至少建設1個消費扶貧專館……
提升品質:既買得實惠,更助力脫貧
扶貧產品“買買買”鼓勵了脫貧的熱情。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美興鎮甘家溝村,海拔3200米的大山上,扶貧第一書記張飛用快手直播向粉絲推薦當地農特產品。整個夏天,他幫村民賣出了12萬元松茸,最近還有一家企業一次性采購了5萬斤小金花椒。
當網絡把貧困地區和消費市場連接起來,消費扶貧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僅在快手平臺,目前已累計有660多萬來自貧困地區的用戶實現了增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在少數。
“買買買”也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無錫市民朱明新從扶貧平臺訂購了一箱新疆葡萄,價格便宜、到貨還快。從果園到餐桌,只用了不到3天時間。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價值8.34億元的扶貧產品豐富了江蘇居民的“菜籃子”和“果盤子”。
秋收時節,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電商產業園,工人正忙著分揀土豆。該縣科學技術和工業經貿信息化局副局長陳老勇說,消費扶貧正倒逼當地調整種植結構,不斷提升產品品質。
為把東部的品質標準帶到西部,古稱“沙洲”的江蘇省張家港市與古稱“思州”的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合作創立了一個“洲州茶”品牌,也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
四川省注冊申報了公益性集體商標“四川扶貧”。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說,這個共建、共用、共享的小商標,讓大山里的農特產品有了流向市場的“通行證”。
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截至8月底,我國中西部22個省份共認定94696個扶貧產品,全年可提供商品價值總量9418.06億元,已銷售1299.2億元。國家、省、市三級扶貧部門對扶貧產品的認定進行全過程監管,扶貧產品“買買買”可以更加放心。
眾人拾柴:讓消費扶貧健康可持續
為推銷貧困戶種植的葡萄、蘋果和西梅,新疆高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國龍9月來回奔走于江蘇各地的展銷會。“這些水果正當季,不及時賣出去就浪費了,希望能有更多銷售渠道。”他說。
與此同時,南京農副產品物流中心董事長蘇華正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考察,希望促成果品深加工產業落地。他認為,以市場為紐帶,實現供需匹配,就能促進消費扶貧形成良性循環。
產業化是培育供需的重要手段。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專門成立研究院,研發出刺梨系列產品“刺檸吉”,通過新品發布、市場推廣等一系列活動培養消費者市場,產品上市不到一年銷售額已超過1億元,帶動貴州省數萬人脫貧增收。
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張世祥認為,實現消費扶貧的可持續發展,既要緊緊依靠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又要千方百計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建立消費扶貧工作長效機制。
市場拓展與政策支持的指向是大眾化的扶貧消費。豐收時節、消費旺季,從靈活便捷的線上渠道到各種消費扶貧專區、專館、專柜,扶貧產品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的扶貧理念也隨著扶貧產品的拓展逐漸在消費者中普及。各方認為,隨著扶貧消費“人人皆可為、人人皆愿為、人人皆能為”的觀念深入人心,消費扶貧將更加健康可持續。(參與記者楊迪、侯雪靜、李雄鷹、楊靜)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扶貧 消費 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