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體教融合”或有望緩解學校體育的割裂之痛
2019年6月6日,河北秦皇島,海港區新一路小學學生在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海港區實驗校階段性成果展示活動中表演趣味比賽項目。視覺中國供圖
由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近日發布,這份文件從8個方面對深化體教融合提出了要求,也給出了指導意見和一部分解決方案。作為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之一,這份文件將給中國的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帶來怎樣的改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此專訪了多名業內專家。
學校體育工作將繼續加強
“跟以往的文件相比,‘體教融合’的這份文件對責任主體的認定更加明晰,教育部、體育總局的各自任務都寫得很清楚。”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認為這是文件的亮點之一。
文件還提到要求大中小學校廣泛建設學校代表隊,特別是建立足籃排三大球項目的學校代表隊。王宗平表示,“足籃排三大球的共同特點,都是團隊項目,要求參加運動的學生具備團隊意識,還要有一定的體能基礎和身體對抗能力。所以三大球項目的廣泛開展和舉辦各級賽事將有助于解決目前在學校普遍存在的‘三無’(無強度、無難度、無對抗)體育課的問題。”
通觀文件,其實針對普通學生如何加強體育運動的條款較少,大多的筆墨落在了學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后備人才上。在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鐘秉樞看來,這是因為這次發布的文件只是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系列文件之一,另外,只有加強了學校高水平運動后備人才的體系建設,才能進一步拓展學校體育工作的功能。
鐘秉樞說:“之前,我們的學校體育工作基本上局限于學生體質的增強和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內體育活動,但是沒有為競技體育和為競賽活動注入更多力量。”這次文件里則強調建設學校代表隊,參加區域內乃至全國聯賽。對開展情況優異的學校,教育部門會同體育部門在教師、教練員培訓等方面予以適當激勵。鐘秉樞表示,這就是賦予了學校體育更多的責任。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曾提出學校體育的一個六字方針,即教會、勤練、常賽。常賽所指的就是學校體育的競賽,這一塊是原來學校體育工作功能較弱的部分。
“從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角度說,競賽的一個很重要意義在于人格教育。”中國教科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表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競爭是人的天性。體育比賽中人與人的交往更加復雜,而集體球類項目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這次文件強調了競賽的重要性并鼓勵開展三大球,在吳鍵看來,是希望補強學校體育一直都比較弱的競賽這一塊。
競賽的重要性對于學校體育如此之高,是因為競賽是體育活動的核心。鐘秉樞表示,“就像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考試,一切教學活動圍繞考試轉,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目標則是賽事。我們可以看到,這次文件中提到,青運會將與學生運動會合并,教育部門的學校賽事將和體育部門的U系列賽事整合。競賽體系的變化將會導致訓練體系的變化,訓練體系將由原來的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分離的狀況變為兩家合一。”
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回歸校園
這還引出了文件的另一個指向,正如鐘秉樞所說:“這個文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文件開頭所說的‘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設計和推進什么?一個核心的變化就是未來的學校體育將擔負起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任務,同時把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發展納入國家體育人才培養的體系。換句話說,就是為我們國家未來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變革奠定基礎。”
中國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長期以來主要依賴三級訓練網,即體育傳統校、業余體校、專業隊。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不僅相對封閉,而且造成了因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過于重視訓練、忽視文化課學習而衍生的一系列弊端。
鐘秉樞表示:“我們之前對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的目標就是為國爭光、取得優異運動成績,忽略了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和全面發展。這個文件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把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納入學校體育體系,把這部分人也要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次文件明確提出,鼓勵各地在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一條龍”人才體系。鐘秉樞表示,這實際上表明,一方面中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原有模式將逐漸轉變為從小學到大學到專業隊、職業隊的新的一條龍模式,另一方面,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應發揮單項協會的作用。我們不妨看看近鄰日本、韓國的競賽體系,鐘秉樞說,“比如日韓足球,從小學的比賽到職業聯賽,都是足球協會主辦。”
中國目前正在推進單項運動協會與體育總局的脫鉤,這也是中國體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文件里還提到要發揮社會體育組織對發展學校體育的重要作用。在鐘秉樞看來,“社會組織的介入,使得我國原有的舉國體制三級訓練網的框架將發生巨大變化,以前的舉國體制只是舉了體育部門的一家之力,今后就真的是舉國了,包括教育部門、社會組織等的力量都將發揮出來。”
當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回歸校園,才能真正培養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運動員,也才能消除體育生與普通生之間長期存在的鴻溝。
按照文件所說,原本作為中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搖籃的體校,將推進改革,“在突出體校專業特色和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任務的同時,推動建立青少年體育訓練中心。”
王宗平對文件中提到的“在不降低學業標準要求、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為優秀運動員完成學業創造條件”的條款印象深刻。王宗平認為,“一個國家體育運動水平的提高乃至體育事業、體育產業的發展,與運動員的文化素質、綜合素質都有很大關系。但是我們的高校在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時,通常情況下,對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課要求都不高,甚至還可以讓高水平運動員用比賽成績換取學分,或是獲得降低學分的待遇。這樣的話,高水平運動員在學生群體中的形象不是很好。但從國際來看,學生運動員在大學里通常都是學業要求不降低、學分不降低的。”
在鐘秉樞看來,“這次文件的出臺表明,就學校體育而言,未來,教育部門該做的事越來越多。反過來也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體育部門在歷經40多年的發展之后,正在適應社會的變革和順應世界范圍內體教融合的大趨勢。”
政策交叉點有待解決
這次“體教融合”的文件提出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改革方向,但在業內專家看來,有些內容仍需完善。
王宗平表示,“就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來說,現在全國有資格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只有300多所,而全國共有高校3000多所,這個比例太低。”另外,指揮棒的作用對于中國教育影響深遠,王宗平提出,“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我是中學校長或者學生家長,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下,我讓學生、孩子加強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到底能有多高?”
吳鍵指出,文件里“支持大中小學校成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制定體育教師在課外輔導和組織競賽活動中的課時和工作量計算等補貼政策”,與現有的“嚴禁在職教師有償補課,開辦課外輔導班或在課外輔導班授課”的有關規定產生交叉。另外,“鼓勵各地在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一條龍’人才體系,由小學、初中、高中組成對口升學單位,開展相同項目體育訓練,解決體育人才升學斷檔問題”的政策,又與現有的劃片入學、就近升學等政策有交叉。因此,在后續的操作上,還需要有配套的實施細則以化解不一致。
吳鍵還認為,“學校體育現在與其他學科之間,以及學科內部都存在割裂現象。國內的學校普遍重視智育,輕視體育,但是從人的培養的角度,智育和體育是應該同步發展的。從學校體育內部來說,體育課、課間操、課外活動、課余訓練以及競賽常常也是割裂的,我們現在經常問,為什么體育課上就不能比賽?實際上,運動教育模式就是一種以比賽為引領的有效教學模式,現在摒棄了。學校體育的這種割裂現象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解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慈鑫)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體育 學校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