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鄂西北深山腹地打井記:引活水告別“為水所困”
中新社湖北保康9月26日電 題:鄂西北深山腹地打井記:引活水告別“為水所困”
中新社記者 梁婷
在湖北保康趙家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村民張繼濤把一根根細長的線椒整理打包好。通過村里的合作社,這批線椒將銷往上海。
張繼濤種植了25畝線椒,“賣得差不多了,算了算,今年大約能有7萬元(人民幣,下同)利潤。”說完,他端出茶水請大家品嘗。
湖北喀斯特山區的第一口深水井,不僅讓張繼濤喝上干凈自來水,更讓他靠蔬菜種植,過上紅火日子。今年,他還養生豬增加收入。
保康地處鄂西北深山腹地,全縣逾七成區域屬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難以涵養水分,人畜飲水艱困。海拔1200米的趙家山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村里的祖祖輩輩皆為水所困、因水而貧。
從1959年開始,趙家山村就嘗試通過鑿窖圍堰的辦法,在村里修建燕窩池。但由于蓄水能力差,幾代人的心血都付諸東流。2007年,村里第五次修建燕窩池獲成功,但水源只能依賴下雨積水,水量、水質沒保障。
趙家山村黨支部書記趙祥華介紹,靠收集雨水,村民吃的都是死水、臟水,即便如此,還得節約著用,一盆洗臉的水,一家人輪流用完后,再用來喂牲口。蓄不上水的時節,只能去有水的地方挑水。
“早出晚歸,走十幾里山路,一天就挑兩擔水。”73歲村民趙文美對挑水的艱難深有感觸。從記事起,父輩們走山路挑河水,吃水難、挑水難貫穿他的兒時記憶。
飲水安全問題,是保康縣脫貧攻堅的最大短板。2016年,受石油鉆探技術啟發,保康縣提出在趙家山村開展鉆探深井取水試驗,嘗試破解喀斯特地貌區域飲用水源難題。
由于此前一次次失敗的打井經歷,村民都不看好。有長者直接對趙祥華說:“你這伢太年輕,祖祖輩輩都沒看到過地下水,喀斯特地區打井是天方夜譚。”
2017年3月,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北地質勘查院組織專家到趙家山村實地調查,在該村郝家沖探明了喀斯特地貌地下河的基本走向。隨后,一支特殊車隊開進趙家山村,大型鉆機、空壓機就位。打井專家團隊利用核磁地質探測儀,找準下鉆地點打下第一鉆。
9天過去,合金鉆頭打到地下350米時,一股清泉在空壓機的增壓下汩汩流出,現場一片沸騰。經過持續鉆井、清洗井洞、提取水樣等多個環節,對水質、水量進一步鑒定、評估。4月12日,鉆井深度達到483米,專家團隊宣布,趙家山村三組機井正式出水,并給出結論:地下水可作為自來水源,解決800人的飲水問題。
至此,趙祥華松了口氣。有了水源,村民才能有更多精力、安心發展產業,讓錢包鼓起來。
為確保井水入戶,趙家山村新建了占地850平方米的趙家山水廠,井水通過管道送到每家每戶,水管也鋪設到田間地頭。
煙葉是山區村民脫貧增收的主要支柱產業,村民周祥虎介紹,有了水源,發展煙葉產業更有信心。
以趙家山為突破口,通過深井取水,建設集中蓄水池,分村建設中轉蓄水池,鋪設輸配水供水管道,實行跨村連片供水,保康徹底解決了19.3萬人的飲水難題。
2018年,保康所有貧困戶飲水問題全部解決,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目標,全縣供水保障率達到93%以上,基本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趙家 家山 打井 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