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要聞

部分學校出現招生未滿員現象 “強基計劃”遇冷了嗎?

2020年09月28日 09:58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報名人數超百萬,部分學校卻出現招生未滿員現象——

“強基計劃”真的遇冷了嗎

北京某高校化學學院“強基班”大一學生郭恒陽從小就喜歡化學,他的夢想是開發研制更好更耐用的“界面材料”,“用于航天和民用,像國家大劇院就用到了這種材料”。郭恒陽說:“中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我們遇到一些高精尖的技術難題,之所以‘卡脖子’,往往源自基礎領域的薄弱。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選擇基礎學科,就是這個原因。”

以這所學校為例,今年,化學學院“強基班”共25人,來自21個省份,這是被寄予厚望的第一屆“夢之隊”,實力出色,除了高考成績優異,他們中有10人曾獲得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省級獎勵,2人獲得奧林匹克生物競賽省級獎勵。

然而“夢之隊”剛剛啟程,議論之聲就出現了。隨著各高校陸續開學,“強基計劃”帶著“未完成招錄”“燒了冷灶”等聲音不時出現在輿論場中——“棄考考生多”“連北大都招不滿學生”“很多學校只能內部消化”……

作為取消自主招生之后首個可能帶來“降分錄取效應”的國家計劃,作為“面向基礎學科、服務國家戰略”的人才培養計劃,它的重要性與廣招天下英才的決心不言自明。首次試水,強基計劃究竟是“冷”還是“熱”?走出第一步,收獲了什么,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記者走進高校,看“強基”強在哪兒,怎樣做強。

“強基計劃”是“冷”還是“熱”

自主招生政策取消之后,幾乎無縫對接的,就是“強基計劃”。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起步第一年,在36所一流高校開展試點。它的要求是高考成績加校考成績和綜合評價等,其中,高考成績不低于85%。

進入9月,與新生開學一同受到關注的是人們對“強基計劃”推進情況的關注。有點出乎意料的是,“強基計劃”首年遇冷的論調開始甚囂塵上,其中的主要依據是:“棄考學生多”“考生參加校考,卻發現空蕩蕩的教室”“一些高校開學后著手在新生中開展補錄”。

“強基計劃”真的遇冷了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確實有一部分學校在校招時出現未滿員現象,但是并不突出。某高校古文字學“強基班”新生張琳告訴記者:“以我們學校來說,確實少數人沒有參加校考,可能有多種原因吧。但是傳聞大面積棄考就不合常理了,進入‘強基計劃’的都是超一流高校,這樣的學校怎么可能招不上人?”

記者實地調研了北京某高校,這所學校今年計劃招錄150名“強基”生源,參加校考的大約130人,這說明,差不多有20人“棄考”了,計劃暫未完成。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會直接得出結論——“強基計劃”遇冷。然而再讓我們回溯一下報名這所高校“強基計劃”的總人數吧,記者查閱原始資料發現,報名這所高校“強基計劃”的總人數是38656人,入圍校考的比例高達258:1,此刻,還能說它是“冷灶”嗎?

按照已經公布報名人數的高校數據,今年全國約有6000個“強基計劃”名額,而報名人數至少超過百萬,粗略推算,一萬考生中也只能挑出四五位佼佼者,這樣看來,“強基計劃”無論如何也不能叫“遇冷”,而是“火熱”甚至“爆火”。

“冷熱交替”源于“雙保險”心態

“強基計劃”在前期“爆火”開場的前提下,進入校考之后“熱度”急劇減退,各校多多少少都出現一些學生棄考的情況。為何在千辛萬苦走過獨木橋之后,這些考生卻猶豫了呢?

在多種選擇之間有所“猶豫”和“遲疑”是人之常情。

記者了解到,在不少省份,“強基計劃”的生源考分都超過了該校在該省招生投檔的分數線。此刻選擇權交到了考生手中,而猶豫主要來自“冷門”“熱門”專業的比較。此前,鐘芳蓉選擇相對冷門的考古專業,成為眾多媒體報道的對象,足見其選擇不易。北京某高校化學學院“強基班”學生劉穎若坦言,也許每一位拿到“強基計劃”入場券的同學,內心都曾面臨鐘芳蓉式的考驗,都有“冷熱專業”的“天人交戰”。郭恒陽則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做好了“為理想奮斗,坐冷板凳”的決心。

劉穎若也曾動搖過。她告訴記者,她是廣東考生,父母最想讓她選擇的專業是師范,但是她對化學感興趣,高中時還曾自己報過化學網課。“廣東是知分報志愿,其實我的高考分數是很高的。按照這個分數,我可以在同等高校任意選擇一個專業,所有的熱門專業、就業前景好的專業我都可以上。當時我也曾想過,要不要放棄‘強基班’,再報一個更‘熱門’的高校或專業,我也聽過別的同學放棄的情況。但是后來我想了想,為‘強基計劃’生源配備的師資都是最好的,而且專業的冷熱都是一時的,基礎領域基礎扎實了,也許未來能走得更遠。”劉穎若說。

除了專業之間的猶豫,作為考生,劉穎若認為,“強基計劃”遇到“冷熱交替”的原因還有一個,“在‘強基計劃’剛剛開始報名的時候沒有設置條件,所有考生都可以考,大家都覺得萬一心儀學校考不上,參加這個計劃還有‘降幾分’入校的機會,所以就蜂擁而上,但是這樣一下子把‘校考’的分數拉高了,能進校考的都是高分考生,高分考生選擇權更多,所以可能出現一些放棄的現象。”

這個觀點得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的佐證。“不少學生在前期報名時出于‘備選’‘雙保險’的考慮,認為多一個途徑,多一份保障。按照1:4或者1:5進入校考的時候,才開始真正考慮專業的影響。這樣按分數排進校考的考生未必真正熱愛基礎學科,真正對基礎學科感興趣或者有特長。所以我認為,在報名的時候就應該設置一些條件,比如看物理、化學等基礎科目的平時成績。”李立國說。

“強基計劃”不應只是大學的事

也許真正熱愛相關基礎學科的同學,在過于自由的雙選中失掉了機會。李立國表示,可以在制度設計的時候向基礎學科有特長的孩子傾斜。

“降分的幅度可以大一些,甚至可以降到重點線以上。但是我們要增加一些標準,比如數學專業,可以要求考生數學分數在全省前1%,這樣能選出和專業真正匹配的孩子。”李立國說。

由于幾乎無縫對接自主招生,“強基計劃”一面世,就免不了被兩相比較。而記者注意到,事實上自主招生政策是人才選拔政策,但是“強基計劃”實則是一項人才培養計劃,其重點放在了選拔之后的入校培養上,目前各學校都出臺了面向“強基計劃”生源的培養方案,如本碩博一體化培養、一對一導師制等等。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兼副院長蒙彬談到了她的思考。明德書院有三個專業招收“強基計劃”生源,分別是古文字學、歷史學和哲學。“在資源配置、多學科協調、本碩博銜接培養上,‘強基計劃’生源培養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在高考嚴格選拔之后,高校對‘強基計劃’學生會持續跟進定期測評,而且測評不唯學分,考察的是志趣、素質、潛力等多方面,給學生一個安心搞學術的環境。在培養過程中,也會設置科學的動態選拔進出機制,讓更適合的學生有機會參與進來。”蒙彬告訴記者。

在培養的過程中,學院也有自己的難題。記者了解到,很多高校都面臨這個問題,高校的人才培養項目,除了“強基計劃”,還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還有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化大類招生計劃。在政策的資源配置之下,計劃和計劃之間,這些學生是融合還是分開,師資如何區分?都是應該進一步梳理的方向。

采訪的最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記者,讓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孩子選拔出來,不只是高中和大學應該著手的事。他認為,高考指揮棒應該更好地發揮作用。“此前,浙江省在新高考賦分方面的制度改革使得選考物理的考生有所減少。近日,又有一個省份在中考方面給物理、化學科目的分值下降了20分。這樣從中考開始,可能就會有一部分孩子對基礎學科投入的熱情減少。‘強基計劃’不僅是大學的事,它是一個孩子成長成才的全過程,應該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一攬子計劃。這些,都是未來有待研究的課題。”(記者 姚曉丹)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強基計劃 高校 學校 記者 專業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