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莫讓“祖安文化”污染未成年人心靈
小學生宣傳“拒絕‘祖安文化’,提倡文明上網”。 資料圖片
“祖安文化”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個體的品德素養,還會對青少年文化生態、特別是網絡文化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它所帶來的審丑取向,會通過線上線下的多級傳播,深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引起全社會的警惕。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定要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別是家長,應多傾聽青少年的心聲,幫助青少年及時紓解不良情緒,提升媒介素養,引導孩子選擇更具有審美特征的文化載體,從而代替“祖安”等黑文化的出現。
互聯網是各種亞文化的發源地,也吸引、聚集著大量未成年人。2020年5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3.1%。
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研究報告》還顯示,未成年網民在網上遭到諷刺或謾罵的比例高達42.3%。令很多成年人特別是家長不易察覺的是,近年來,一種新的網絡文化——“祖安文化”,逐漸在年輕一代網友中流行開來。該文化標榜“惡語相向”“不積口德”,其主要特征就是“花式”爆粗口,如此一來,罵人彈幕、P圖搞視覺沖擊、惡意剪輯、惡意“錘人”、詞條侮辱、私信轟炸等惡行,在網絡頻頻上演。
“祖安文化”由何催生催化而來?如不加以遏制,會產生哪些更深遠的不良影響?如何進一步凈化未成年人的網絡空間,有效遏制這種荼毒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的“黑文化”?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祖安文化”是一種粗口文化
疫情期間,孩子們在家上網時長明顯增加。北京某初中學生家長劉女士在幫兒子調試網課時意外發現,自己眼中品學兼優的孩子,居然在網上頻繁地與其他網絡用戶相互攻擊、嘲諷。幾十條留言中,很多用詞和表述方式讓她驚訝,“乍一看沒什么,但仔細識別發現都是罵人的話,甚至可以說非常惡劣”。詢問過孩子后她才知道,這種表達方式是正在未成年網絡用戶中流行的“祖安文化”。
“祖安”一詞源于某網游同名服務區,該區玩家以擅長說臟話和罵人出圈,為了不被語言自凈機制屏蔽說話內容,該玩家另辟蹊徑,以獨特犀利、不帶臟字的語言文字來宣泄情緒,達到“嘲諷”目的,由此創造出一套臟話體系。
如今,“祖安文化”已經“火”出圈外,逐漸滲透進現實,侵蝕校園,致使語言暴力在青少年中流行,一些未成年人紛紛以“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自居,熱衷于比拼誰罵得更有創造力,借此肆意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互聯網協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委員朱巍認為,“祖安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粗口文化,“‘祖安文化’是為了避免被互聯網關鍵詞查詢屏蔽,改變了罵人的方式,以比較隱晦的方式來罵人,它跟現實生活中的粗口罵人是一樣的。”
朱巍認為,“祖安文化”有三個特點,一是只有在線上才能體現出特殊含義,所以基本只存在于線上的各種“圈”里。第二,主要發生在一些亞文化的圈里面,比如說“飯圈”,其主要成員都是未成年人。第三,“祖安文化”不只單純罵人,基本都伴隨著人肉搜索,繼而衍生成網絡暴力。
“‘祖安’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受‘飯圈文化’等其他文化的影響。在‘飯圈文化’中,充斥著網絡水軍、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群體詆毀、煽動網暴、誹謗詆毀,甚至好像發展成一個生態鏈。在此過程中,這些未成年人所用的手段往往超過我們的想象,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危害網絡安全、危害個人人身安全的行為”,經過長期觀察,朱巍發現,“祖安文化”所呈現出的暴戾之力以及產生的社會危害度、對互聯網治理的影響和對被侵權人產生的傷害均非常大。
“祖安”的流行與網絡傳播的特性以及青少年的個性特征有關
“祖安文化”本存在于網游等小眾社群,為何會滲透進現實生活,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甚至污言穢語成為一種創造力的比拼?
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青年教育藝術研究院國內研究室主任陳苗苗認為,“祖安文化”的流行與網絡傳播的特性以及青少年的個性特征有關。“網絡傳播使人際傳播不再受距離的限制,‘祖安’臟話出現后,在青少年網絡社群中通過裂變式的人際傳播,迅速‘出圈’。再加上青少年群體中一些‘祖安’意見領袖線上線下推波助瀾,‘祖安文化’就開始從網絡人際圈向外輻射和延伸,傳播到現實社交圈。另外,‘祖安’臟話會被一些青少年群體加以模仿、推崇甚至創意改造,和青少年的個性特征有關。”
陳苗苗列舉道,首先,青少年的情感具有爆發性、沖動性等特點。“祖安”誕生在網絡環境中,網絡的交往特點是無接觸,那么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情感、語氣甚至動作的時候,要想表達出力量,就會在表達方式上做文章。從這點上看,簡單粗暴的臟話恰好能滿足一些青少年的需求,被一些缺乏辨識力的孩子使用、傳播、再創造。
其次,青少年喜歡標新立異。“祖安”詞匯特點和表達方式,雖然不夠美,卻有著標新立異的長相,容易吸引青少年。
第三,青少年需要歸屬感,在網絡圈子里行走時,如果對方使用“祖安文化”,他會選擇從眾,增加集體認同感。
第四,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辨識力,且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所以不容易考慮到“祖安”的暴力、戾氣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甚至會侵犯對方的名譽權。
“‘祖安’以說臟話為特色,有些青少年認為這有助于自己緩解情緒上的痛苦,但其實通過‘祖安’來轉移壞情緒,實在是弊大于利。‘祖安’不僅是不文明的語言表達,還會導致青少年對什么是文化美產生錯誤的價值判斷,長此以往,邊傳播邊創造,容易把自身變成一個無禮之人。”陳苗苗提醒道, “‘祖安文化’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個體的品德素養,還會對青少年文化生態、特別是網絡文化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它所帶來的審丑取向,會通過線上線下的多級傳播,深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引起全社會的警惕。”
為青少年塑造積極健康的精神世界
今年8月至9月中旬,各地網信部門、教育部門集中清理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祖安文化”“黑界”等不良信息97.5萬余條,累計關閉違法違規網站平臺6000余家,處置相關問題賬號、群組64.7萬余個。
“治理‘祖安’不能僅停留在刪除相關信息,一定要追查發布賬號,線上線下統一治理,否則這種文化無法根除。”朱巍指出,以“祖安”為代表的這種線上文化,實際結合著多種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情況出現,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就要追究侵害未成年人權益之人的責任,從線上到線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采訪中,專家普遍認為,“祖安文化”與家庭氛圍無必然關系。但清除這種文化,可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找到破解之法。
陳苗苗發現,熱衷創造“祖安”的青少年有一些共性的心理訴求,那就是不良情緒宣泄。
引發他們不良情緒的問題有哪些?他們的不良情緒為什么沒有得到健康的紓解?
陳苗苗認為,這些問題可能更是催生“祖安”的源頭。她建議,首先,一定要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顯示,學業壓力、同伴關系、親子關系是引發青少年煩惱的前三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對此加以重視,調整‘重智輕德’的傾向,扭轉功利化育人的價值理念,加大對青少年個性特征的研究和尊重。特別是家長,應多傾聽青少年的心聲,幫助青少年及時紓解不良情緒。”她表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孩子的需求與喜好,引導孩子選擇更具有審美特征的文化載體,從而代替‘祖安’等黑文化的不斷出現。”
其次,家庭和學校要關注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陳苗苗認為,更多青少年會選擇跟風、推崇、助力“祖安”,也暴露出一些青少年在媒介素養能力上的匱乏,“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缺乏辨識力,無法辨識出‘祖安’是好玩、搞笑、有創意還是低俗、無禮甚至因其包含欺凌暴力而涉嫌侵犯他人名譽權。”
讓青少年遠離網絡在今天幾乎是不現實的。陳苗苗認為,更現實的策略是“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讓青少年了解網絡空間有其雙刃劍屬性,是否要推波助瀾、是否要成為某社群中的一員,首先要運用自己的媒介判斷力去辨識。”
她建議,家庭媒介素養教育要受到家長重視,家庭教育的內容特別需要與時俱進,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包含媒介素養。“家長不僅要幫助孩子學會管控自己的媒介使用時長,還應該跟孩子多討論媒介作為雙刃劍的兩面性,避免孩子對媒介資源不加分析、照單全收。”
“一些精神分析原理指出,青少年如果在主流文化里得不到肯定和承認,就會通過亞文化群體獲得歸屬感。因此,家庭和學校都應該努力使青少年在主流文化中獲得肯定與承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建議,家長還應多創造寬松民主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能夠在家庭中自由表達自己的心聲,不感到壓抑;堅持對孩子進行明辨是非的教育,避免孩子形成錯誤的是非觀。
同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塑造積極健康的精神世界,“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積極的生活方式,多帶孩子參與高尚文雅的藝術活動,讓孩子眼睛和耳朵能夠看到和聽到更為美好的精神世界,讓粗鄙的文化無法在其心中生根。”殷飛說。(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周韻曦)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祖安文化 家庭 學校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