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新冠病毒“換裝”意味著什么
12月14日,英國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通過病毒基因測序發現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體。當地時間22日,世衛組織發布英國上報的有關變異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初步分析表明,該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傳染性增加40%~70%,傳播指數增加0.4,在1.5~1.7之間。截至12月13日,英國共檢出1108例感染該變異病毒的病例。英國陷入新冠病毒變異的危險之中,也引發了全球對這一病毒變異的關注。
病毒變異相對穩定
“病毒本身一直處于進化的狀態,每次復制都有可能出現錯誤,這些錯誤其實就是自然突變,就像寫字寫成了錯字一樣。”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國家生物防御和傳染病中心終身教授吳云濤說,每個人體的免疫系統存在差異,病毒與體內環境不斷斗爭,當一些突變有利于生存時,這些突變的病毒就會存活下來。隨著時間推移,病毒突變會越來越多,不斷積累,同時也與人體不斷適應,篩選出有利自身的突變。而病毒的終極目標,則是和人類相適應,雖然可以感染很多人,但對宿主的損傷會越來越小。
作為RNA病毒,新冠病毒發生變異并不奇怪。實際上,今年2月,歐洲就出現了新冠病毒D614G變體。從發現新冠病毒開始,全世界科學家都在盯著新冠病毒的變化和發展,科學家在不停地取樣和分析。吳云濤介紹,目前,新冠病毒每個月有1個~2個突變。從發現原始毒株開始,到現在約有20個突變,新冠病毒的變化相對平穩,屬于正常演化。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金冬雁教授表示,此次新冠病毒變異與以往的情況沒有太大差別,與其他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的變異率較低,只有HIV和SARS的1/10到1/4。“新冠病毒傳播力增加,毒力或是保持原樣或是有所降低。此外,隨著群體免疫力的增加,其引起的癥狀也相對較輕。”
新變異的毒株來源于哪?有專家推測,可能是由于免疫缺陷患者的慢性感染或藥物等選擇壓力產生的,此前有證據表明,選擇壓力會導致新冠病毒演化速度加快。此外,病毒也可能在某些動物體內復制過,或者在檢測量嚴重不足的地區傳播和演化。
兩個突變讓人擔憂
為什么此次英國新變異的毒株會引發這么高的關注度?吳云濤介紹,12月初,在英國倫敦地區發現感染者眾多,而且通過檢測新變異毒株的基因序列,發現共有17個突變。其中,8個突變發生在S刺突蛋白上,而S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關鍵蛋白,會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識別功能。而且,8個突變中有兩個突變更引人注意,一個名叫N501Y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與細胞受體的結合,增強病毒進入感染細胞的能力;另一個名叫69-70del的突變,有可能逃避免疫系統的“追捕”。
有英國媒體報道稱,變異后的新冠病毒傳播速率提高70%。“在這種情況下,有3個問題是大家急需知道的。”吳云濤說,第一,新變異的毒株是否更容易感染人體。第二,其致病性是否更強、毒力更厲害。第三,已經研發出的疫苗對其是否有效。似乎一些數據顯示出新變種的毒株會引起更強的傳播力,但仍需更多數據和實驗研究來佐證。目前,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表明新變種的毒株致死率更高和對疫苗的有效性會產生影響,這些都需要時間和科學家進一步證明。
金冬雁認為,病毒在當地的傳播速率不僅取決于毒株是否改變,還要考慮綜合因素。比如,防疫措施沒有落實,人群聚集增加,特別是超級傳播的發生等,都是造成傳播速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沒有跡象表明新變種的毒株致病性提高。相反,可以看到無癥狀感染者比例在上升,這其實表示致病性在下降。此外,疫苗目前所產生抗體的保護性與變異病毒之間是否有交叉保護,或者既往感染后的免疫,是否也有保護作用,仍需要時間觀察,通過進一步實驗來驗證。
我國未發現變異病毒輸入
從12月20日起,倫敦在內的英格蘭東南部管控升級至4級封鎖,防疫措施更加嚴格。在英國之外,多國已宣布禁止或暫停來自英國的人員入境。
馮子健表示,從我國所獲得的病毒序列來看,不管是輸入人員、貨物還是冷鏈產品等,從各種途徑獲得的病毒,都沒有發現變異病毒輸入。“當然,我們會繼續高度關注,密切監視病毒的活動情況。一方面,要密切關注英國和歐洲,乃至全球變異病毒傳播的情況;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檢視現有的防控措施。針對英國這次出現的變異病毒,還要在哪些環節、哪些措施上進一步加強,我們正在進行研究和評估。”
“中國將疫情控制得很好,正是因為采取了隔離措施,在發現新增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之初就切斷了傳播鏈,現在感染的人數較少,新冠病毒發生演變的幾率就會降低。”吳云濤說。
吳云濤表示,疫情防控仍然需要疫苗支撐。第一,要繼續密切監測新冠病毒的變化,及時采樣。第二,應當繼續保持設立疫苗研發平臺,研發新的疫苗和抗體。“一旦病毒能夠逃避疫苗產生的抗體,那么就要像對待流感一樣,定期更新新冠疫苗。”(記者 楊金偉)
編輯:何方
關鍵詞:病毒 新冠 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