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鄉村振興
天南海北來助力!看這個皖北摘帽縣咋走產業振興路
一抹金燦燦的亮色劃破了皖北小鎮沉寂許久的寒涼。“這是黃金槐,旁邊是彩色油菜育種基地。花開時節,姹紫嫣紅,總共能有約30種花色。”安徽鼎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廣成自豪地領著記者參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義門鎮的生產基地。
顧廣成是江蘇沭陽人,2017年受渦陽縣政府招商政策吸引,來渦陽縣發展生態農業。至今他已投入3000余萬元,流轉土地4000余畝,種植糧食作物和無花果、枇杷等優質水果,以及喬木、灌木等,產品遠銷北京、山東、新疆等地。
產業“火”了,群眾的腰包也“鼓”了。71歲的義門鎮劉老村脫貧戶劉如會3年前經村里介紹來到鼎艷公司上班,干著澆水、栽樹等農活,每月可獲得穩定收入約2000元。“現在我在家附近上班,收入好,吃穿不愁。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還求啥?”劉如會說。
“我計劃3年內把生產基地發展成集生態農業、智慧農業和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顧廣成道出了“小目標”。
渦陽縣地處淮北平原,是安徽省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該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04萬人,貧困發生率7.4%,經多年努力,于2019年“摘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渦陽縣積極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進行產業興旺的探索。
近年來,像顧廣成一樣來渦陽助力產業興旺的人還有不少。來自河北的金沙河面業集團投入20億元,在渦陽縣發展農產品加工項目,預計今年4月投產,還成立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小麥種植。
“農民拿土地入股,合作社培訓的職業農民以技術入股,金沙河面業集團拿資金入股。在凈利潤的基礎上,分紅按照職業農民分50%、合作社分30%、農戶分20%的模式進行。”渦陽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偉科說。
西陽鎮解溝村脫貧戶王建杰是產業興旺的受益者。領到分紅的他告訴記者:“我家17畝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每年拿710元流轉費,同時我每畝地去年還分紅到手100多元,別提多開心了。”
“沒有脫貧攻堅,就沒有鄉村振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由‘單一產業’向‘融合發展’轉變,渦陽實現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新變化。”渦陽縣委副書記黃愷說,該縣投資5300萬元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發展項目,實現特色主導產業全覆蓋,貧困村每年可增收14萬元。
除了受招商政策吸引而來的外地客商,越來越多的渦陽縣年輕人也看好蓬勃發展的鄉村經濟,選擇返鄉創業。
32歲的張桂標出生于渦陽縣新興鎮曹王村,2013年起常駐浙江寧波,從事電器專賣。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將回鄉探親的他“困”在了老家,但他并沒有閑著,“小心思”很快瞄到了家鄉的農產品上。去年6月,他向村里申請,集中流轉了1200畝土地建設農業基地,招募了村子里幾十戶脫貧戶種植南瓜,通過網絡銷售渠道推向全國。
“沒想到生意這么好,去年粗算賣出去30多萬袋南瓜。”張桂標說,“我計劃搞生產、物流、銷售一體化經營,目前已經擴大流轉了八九百畝地,接下來還要做好電商工作,把家鄉的好東西賣到全國各地。”
在渦陽縣副縣長趙良看來,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近年來,我縣圍繞農業產業鏈做文章,引進了河北、上海等地龍頭企業,從事面粉加工、湖羊養殖等,探索把產業帶動起來,讓群眾獲得更多收益。”他說,下一步,該縣將集中整合產業扶持政策,實現精準扶持,讓產業鏈更加完善、良性發展。(完)
編輯:林翔 姜剛 胡銳
關鍵詞:鄉村振興 安徽 智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