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特稿:以青春之我,為世界進文明——海外青年中共黨員的奮斗故事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特稿:以青春之我,為世界進文明——海外青年中共黨員的奮斗故事
新華社記者
新時代百舸爭流,中國青年志在四方。
從墨西哥的田野、巴基斯坦的工地,到南蘇丹的維和任務區,海外青年中共黨員心懷夢想,在廣闊舞臺上拼搏奮斗,努力做科技交流的實踐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和平的維護者,展現出當代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牢記使命 為改良玉米品種盡力量
成為農業科技交流的使者,到世界上玉米改良研究的頂尖機構開展學術研究,這是新疆農業大學青年教師任姣姣長久以來的心愿。
2019年,任姣姣來到離家萬里的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總部所在地墨西哥城,開啟為期兩年的博士后交流。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擁有全球先進的玉米全基因選擇技術和豐富的種質資源。研究玉米育種的任姣姣來到這里后,每天不是埋頭數據分析,就是在高原田野里觀察記錄玉米生長情況,探尋應對玉米遺傳疾病的良方,希望改良現有品種以提高玉米生產效率。
中國并非玉米起源地,國內玉米遺傳育種研究資源有限,不利于國內玉米新品種的選育。墨西哥是玉米的種質起源地,種質資源豐富。“要把握當下與海外同行交流的機會,為推進玉米種業高質量發展盡自己的力量。”作為中共黨員,任姣姣始終牢記使命。
新冠疫情期間,中心實驗室限制開放時間,任姣姣就埋頭撰寫學術文章,重點關注如何在育種過程中加快選育抗病品種等問題。她說,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墨西哥、中國等地農戶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力物力,保障農戶收入穩定,同時也利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談及未來計劃,任姣姣說,希望回國后為國家鄉村振興和種業振興做貢獻,同時也為推動中國與各國的農業科技合作盡一份力量。
忘我奉獻 為“巴鐵”開通城市“動脈線”
5月,巴基斯坦東部城市拉合爾艷陽似火。在拉合爾橙線地鐵的車輛基地,李辰正帶領巴方同事進行發車前的最后檢查,這項工作他已記不清做了多少遍。
拉合爾橙線地鐵是巴基斯坦首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全部采用中國標準、技術和裝備。剛過而立之年的李辰是項目運維聯營體的常務副總經理。
對地鐵開通前種種繁雜艱巨的準備工作,李辰記憶猶新。“在開通前的8個月里,我們要建立起一個本地員工率達90%的運營團隊,但由于突如其來的疫情,拉合爾經常封城,培訓計劃完全被打亂。”
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通過網上招聘會、線上篩選等方式,僅用兩個月就完成了1300名本地員工的理論培訓,”李辰說,“事關乘客安全的司機、調度等崗位人員必須上手實操,為此我們參照國內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制定了集中檢測隔離的培訓方案,中方講師同巴方員工同吃、同住、同學習。”
那段時間,李辰帶領的中方講師團隊每天頂著拉合爾盛夏的烈日,邊培訓講解,邊檢查項目缺陷,一步一腳印地將全長近26公里的地鐵線路走了好幾遍,他們的刻苦敬業也感動了巴方員工。
“我們共產黨員到了關鍵時刻,就要做鐵打的人,再困難也必須要想辦法把它扛過去,”李辰說,“沖在一線、身先士卒,為巴方員工做出榜樣。”
“我們同巴基斯坦兄弟姐妹同甘共苦,將中國軌道交通運營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他們,就是希望幫助他們增強自我研發能力,把他們培養成未來巴基斯坦軌道交通建設的‘火種’。”李辰說。
如今的橙線地鐵,正在成為1200萬拉合爾市民每日出行的首選,為當地民眾提供了現代、高效、環保、安全的服務。
無畏艱險 護戰亂地區人民“和平夢”
南蘇丹,天剛蒙蒙亮,24歲的藏族小伙次仁旺堆就已穿戴好頭盔和重達40斤的防彈衣,大步邁出營地門,一頭扎入熱浪中,開啟在異國他鄉執勤的新一天。
作為中國第七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的一員,次仁旺堆和戰友的任務包括長短途巡邏、武裝護衛以及人道主義援助等。酷熱下每天長達10小時的執勤,對他來說習以為常,而伴著槍聲、爆炸聲入眠更是家常便飯。
“我們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但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次仁旺堆說,“五四青年節前,我在南蘇丹正式成為光榮的中共黨員,戰友們都說我是‘百年黨員’。”
南蘇丹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自然條件惡劣,疾病肆虐,民眾飽受饑荒和戰亂之苦。“這里很多孩子都沒衣沒鞋,缺醫少藥,我們在巡邏時經常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還會為他們進行義診等,我們發自內心地想為生活在陰霾中的孩子帶來希望。”
一次次圓滿地完成任務,一項項能力高標準地通過評估,次仁旺堆所在的維和步兵營屢獲聯合國南蘇丹特派團的高度肯定,也廣受當地民眾贊譽。
作為一名新黨員,次仁旺堆對自己還有更高要求,對這片土地也懷有更深切的祝福。“我希望南蘇丹有一天能徹底從陰霾中走出來,希望當地民眾能把南蘇丹建設成像我的家鄉日喀則那樣,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大家都能過上幸福而充滿希望的生活。”(執筆記者:湯潔峰;參與記者:吳昊、蔣超、黎華玲、曹壯)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玉米 中共黨員 海外 青年 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