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聞 >時政
讓文明交融之光照耀未來——習近平主席的"文明觀"啟迪世界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題:讓文明交融之光照耀未來——習近平主席的“文明觀”啟迪世界
新華社記者孫萍
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向世界宣示中國的文明主張——
“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兩年來,中國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為疫亂交織的世界貢獻更多文明智慧,注入更多文明力量。
當前,世界尚未走出新冠疫情陰霾,氣候變化等新挑戰日益凸顯,人類需堅定前行的方向,匯聚向上的力量。只有秉持和合理念,加強文明對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有容乃大 以文明智慧促進和平發展
孟夏時節,萬物并茂。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從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到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要國際場合闡述新時代中國的文明觀,為深刻演變的世界帶來啟迪。
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塔夫羅夫斯基對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的演講記憶猶新。“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聆聽了演講,演講的意義遠遠超出文化范疇,習近平主席希望不同文明之間加強交流互鑒,以推動世界和平發展。”
環顧全球,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激蕩。“文明優劣論”“文明沖突論”“制度對抗論”沉渣泛起,搞“小圈子”、組建“價值觀同盟”、挑起意識形態對抗等做法令人憂心。沖突還是合作,倒退還是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如何看待和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
“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習近平主席以茶酒巧喻,闡釋文明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中國的文明觀植根于中華文明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價值理念,是中國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文化基因與理念源泉,也為各國攜手戰勝挑戰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心系天下,展現擔當。中國堅定支持聯合國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作出貢獻。中國還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第一大維和人員出兵國,迄今累計派出4萬余人次維和人員。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發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人道主義行動,為多國提供醫療物資并分享診療技術,兌現將疫苗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承諾,贏得廣泛贊譽。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始終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為系牢世界和平紐帶,夯實各國發展根基不斷貢獻中國力量。
美人之美 為對話合作注入文明力量
金面具殘片、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三星堆“上新”的500多件文物,令人驚喜贊嘆。文物專家指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與瑪雅遺址出土的木棉圣樹有異曲同工之妙,表明兩種文明可能擁有相近的宇宙觀。
回望歷史,人類社會正是在不同文明交流的驅動下發展前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與世界其他文明對話交融的腳步從未停歇。古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佳話,正在新時代的春風中續寫篇章。中國與世界各國在人文、藝術、考古、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廣度和深度遠超往昔,架設起民心相通的橋梁。
墨西哥奇琴伊察瑪雅文明遺址、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埃及盧克索神廟、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古城、印度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廟群……習近平主席出訪的“文明足跡”展現中國對其他文明的尊重欣賞,呈現不同文明相知相惜的畫卷。
從托爾斯泰、莎士比亞、海明威、泰戈爾等文化名家,到《戰爭與和平》《哈姆雷特》《老人與海》《飛鳥集》等文學典籍,從玄奘西行、鄭和下西洋、驃國王子出使盛唐,到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琉璃器、阿拉木圖的冼星海大道,在與海外政要、友人交流交往時,習近平主席常常談起不同文明瑰寶和中外文明交流往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強調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疫情期間,《洪湖水浪打浪》的悠揚旋律,回蕩在意大利總統府為支持中國抗疫舉辦的音樂會上;中國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在伊朗國家電視臺播出,令伊朗民眾感受到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中國與亞洲多國開啟“經典著作互譯計劃”,正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共識變為現實。
跨越山海,相聚云端。德國多家主流媒體平臺直播中國牛年春晚,馬耳他民眾跟著中國師傅在線學習太極拳,西班牙網友在三維場景中沉浸式體驗龍泉青瓷的燒制過程……借助新技術,中華文化走進全球各地更多尋常百姓家。
中華文明的瑰寶中醫藥也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疫中大放光彩。許多中國藥企的中醫藥產品海外訂單激增,烏茲別克斯坦開設首家中烏傳統醫學中心,中白工業園迎來首個中醫藥產業項目,上海合作組織舉辦首屆傳統醫學論壇視頻會議……
和合共生 讓文明之光點亮美好世界
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九層神廟,來自中國的文物修復專家在疫情中堅守。
九層神廟位于“加德滿都谷地”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2015年,九層神廟在尼泊爾大地震中損毀,兩年后迎來中國文物修復專家。疫情以來,中國專家克服醫療條件、采購材料、組織工人等方面的困難,基本完成九層神廟建筑群文物建筑主體修繕。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杰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當前形勢下尤為迫切,中國努力推進文保、減貧、生態等領域的對話合作,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植根于中華文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為人類文明思想寶庫作出的重大貢獻。從國家間雙邊命運共同體,到中拉、中非、中阿等多邊命運共同體,再到海洋命運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豐富完善,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提供明確指引。
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一帶一路”呈現出強大韌性與澎湃活力,健康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力點。
中華文明崇尚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一帶一路”的綠色底色日益鮮明,文明成色越來越足。在全球減貧成果遭疫情打擊之際,中國積極投身國際減貧合作,在東南亞國家打造扶貧示范村,在非洲國家開展農業培訓,令世界感佩中華文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為建設美好世界注入深厚持久力量。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明 中國 世界 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