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北京立法保護生態涵養區讓“綠水青山”成發展“底色”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題:北京立法保護生態涵養區讓“綠水青山”成發展“底色”
郭宇靖、陳艷欣
拆違騰退土地、疏解一般制造業、提高森林覆蓋率……近年來北京加緊治理,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5日,《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這一工作走向法治化、規范化、長期化,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制定產業發展“正面清單”等措施將陸續執行,“綠水青山”成為首都發展的“底色”。
時值6月,北京市密云區金叵羅村氣候涼爽,道路兩旁植有大片櫻桃林,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近年來,村里吸引來數位“海歸”,辦起一家名為“飛鳥與蟲鳴”的體驗式農場。每逢節假日,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到這里體驗,與蟲鳴鳥叫做伴。
金叵羅村黨支部書記王義江說,這里原來是養豬場。2012年以來,金叵羅村建設田園綜合體,開發小米種植園區1000畝、櫻桃園600畝,發展特色品牌民宿、農耕體驗區、原生態兒童樂園等,全年接待游客達15萬。
從“養豬場”到“開心農場”,金叵羅村的轉變,是北京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見證。
生態涵養區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目前,北京市生態涵養區包括門頭溝、平谷、懷柔、密云、延慶五個區全域,以及房山和昌平兩個區的山區,面積約為1.11萬平方公里。
2017年,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將生態涵養發展區去掉了“發展”二字,調整為生態涵養區,更加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據北京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不斷加大專項整治力度。2017年以來,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區、延慶區累計拆違騰退土地2046.9公頃、疏解一般制造業246家,區域生態空間只增不減、土地開發強度只降不升。2020年生態涵養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2%,高于全市17.6個百分點,成為首都城市的“后花園”“大氧吧”。
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北京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精尖經濟結構加快構建。
在密云,“蜂盛蜜勻”“密農人家”等特色品牌推動農業走向精品化,古北水鎮成為文化旅游新地標;在延慶,冬奧、世園、長城三張“金名片”催生培育了現代園藝、冰雪體育、文化旅游、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等特色產業;在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綠色智慧物流等產業助力,成功創建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畜禽種業)產業園”……
北京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條例的實施,為生態涵養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下一步,將在現有“負面清單”的基礎上,制定產業發展“正面清單”,進一步明確“支持做什么、怎么做”,推動特色農林業、生態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養、數字經濟、科創智能等業態發展。
這位負責人表示,北京市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等,助力生態涵養區在守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加快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兩山”理念實踐創新路徑。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生態 發展 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