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弘揚精神 振興鄉村——4位脫貧攻堅領域黨員代表共話奉獻與奮斗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題:弘揚精神 振興鄉村——4位脫貧攻堅領域黨員代表共話奉獻與奮斗
新華社記者 于文靜、周圓、黃垚
“科學研究是沒有止境的,我雖然年近80了,但還要為菌草事業繼續奮斗。”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堅定地說。
這是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外記者見面會的現場,包括林占熺在內的4位脫貧攻堅領域黨員代表圍繞“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與記者們展開交流。
幾十年來,為了讓貧困鄉親能開拓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林占熺一直奮戰在科技創新第一線。如今,一間簡陋的實驗室已發展成三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引領世界菌草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菌草技術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份500多個縣,并傳播到全球100多個國家,為保護生態環境、科技扶貧與技術援外做出了重要貢獻。
有理想、有信念、有實踐,就有希望。
“書記城里來,滿身扶貧經。走村又串戶,帶來新門路。”在貴州省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鄉親們山歌質樸,字字見情。
王澤勇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和貴州省委國防工委選派的駐村干部,2016年4月擔任水井村第一書記。多年駐村工作中,他強支部、興產業,提出“果樹上山、香蔥進地、蓮藕下田、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的產業發展之路。
如今,水井村已蛻變為整村脫貧的美麗鄉村。千畝荷花開,田園美如畫,鄉村旅游初具雛形,茶葉加工、藕粉生產線也已建成投產。村里人均收入從2014年的3000多元增長到2020年的1萬余元。
“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扶貧干部們前仆后繼攻堅克難,大家越戰越勇。脫貧不只是去幫扶別人,而是我們為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并肩作戰。”王澤勇說,今后將一如既往地和全村百姓一起,為打造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鄉村而奮斗。
灑下多少汗水,就收獲多少真情。在脫貧攻堅、振興鄉村的道路上,無數共產黨員頑強拼搏、接續奮斗。
“從陜西洛川到玉樹囊謙,我在這塊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第二故鄉’度過了30年,從初到時的不適應,到漸漸熟悉、愛上、融入這個地方,收獲了當地藏族群眾最真誠的友誼,這是我今生最大的財富。”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扶貧開發局局長郭曉榮感慨良深。
郭曉榮在囊謙縣有10多年時光在扶貧崗位上度過。有人叫他“精準局長”,因為對各種扶貧政策滾瓜爛熟,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有人叫他“較真局長”,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不干、讓群眾擔風險的事不干……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當地老百姓住在了基礎設施完備、寬敞明亮的房子里,改變了以往行路、就醫、上學、吃水的困難問題,日子越來越興旺。
“精準扶貧工作開始以后,黨的惠農政策更多了,使我堅定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每當看到脫貧群眾臉上帶著幸福笑容的時候,我更加堅定了信心和決心。”郭曉榮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見面會上,奮斗與奉獻、堅守與希望的感情,洋溢在黨員代表們的言語之間。
“85后”的楊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10年,她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江門村,帶領鄉親們努力拔窮根。
多年來,她組織留守婦女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動員大學生村官成立創業聯盟,打造品牌,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帶領農戶種植特色稻米、高山水果和蔬菜等,并推動以“稻+鴨+魚”共作模式進行種養。產業發展、脫貧增收……一系列成效,使她獲得了村民的擁護。
“這讓我明白了老支書多年前跟我講的話——城里少你一個大學生不怎么樣,村里多你一個大學生會不一樣。”楊寧感慨地說。
未來鄉村振興怎么干?她滿懷希望:江門村還是要走產業發展的道路。要依托原生態的資源優勢,做大做強鄉村民俗旅游和特色種養產業,走品牌化道路,繼續做好高山泉水西瓜、林下竹蓀、特色稻米等產業。同時,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廠、電商直播帶貨,“以產業促增收,村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脫貧 鄉村 奮斗 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