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紅色足跡

一面青磚墻,緣何成了這座革命博物館獨一無二的珍貴文物?

2021年06月28日 18:12 | 作者:王有強 靳燕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位于大別山區的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落腳地,走出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43位開國將軍。

革命時期,不足10萬人的新縣就有5.5萬人為革命犧牲,書寫了“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的傳奇。

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縣,瞻仰革命遺跡并看望了當地紅軍后代、烈士家屬代表。

紅色熱土上,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故事,紅色基因的傳承也有著不一樣的形式。如今,革命老區新縣依托紅色資源和綠色生態,打造“紅色鄉村”旅游點,推動山區變景區、民房變客房,實現了風景向收益的轉化。

仲夏時節,記者走進大別山麓這片紅色熱土,憶往昔崢嶸歲月,看老區滄桑巨變,感悟天地英雄氣、萬古中華魂。

41

紅旗不倒 火種不滅

千里大別山,層巒疊嶂,卻隔絕不斷游客瞻仰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的熱情。

小潢河邊,巨大的“紅旗飄飄”雕塑下,首府橋一頭連著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一頭連著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一輛又一輛從全國各地開來的大巴在首府橋上整齊停靠,身穿紅軍裝、頭戴紅軍帽的黨員干部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依次下車。

沒有烈士血,何來遍地紅?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就是祭奠這些英烈的地方。

進入陵園,一座高大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在面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刻字蒼勁有力,13.1米的高度,紀念著鄂豫皖蘇區為革命犧牲的13萬多名革命烈士。

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瞻仰革命烈士紀念堂。總書記強調,“吃水不忘掘井人”,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始終銘記緬懷革命先烈。

英烈廣場上,不斷有來自各地的黨員前來,瞻仰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遙想當年,崢嶸歲月,戰火紛飛。1927年11月13日,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黃麻起義爆發,打響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成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僅次于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這里鼎盛時期建立了26個縣級革命政權,主力紅軍發展到4.5萬余人。

從1921年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8年間,鄂豫皖蘇區武裝斗爭不斷,革命紅旗始終高高飄揚在大別山上、革命火種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燒。

“老鄉們,參加紅軍就可以分到土地!”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里,寫在一張十分粗糙的馬草紙上的標語,內容簡單直白卻直抵人心。

博物館內,保存著一件獨一無二的珍貴文物:寫在青磚上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土地法令草案》。

42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土地法令草案》頒布。1932年初,法令草案傳到鄂豫皖根據地,當地蘇維埃政府主席派秘書把草案全文寫在一面青磚墻上,農民們看到后,相互傳誦,歡欣鼓舞。

后來,這面青磚墻成為了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

“革命根據地的迅猛發展,使國民黨當局極為恐慌,蔣介石調集重兵實行‘圍剿’,群眾用黃泥和稻草把它糊起來蓋起來,才得以保存,現在是國家一級文物。”曾擔任過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館長的新縣政協文史委主任汪蔚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仔細詢問了文物的保護情況,他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工作很重視。

在博物館內院,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18位紅軍后代和革命烈士家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軍后代、革命烈士家屬傳承革命精神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輩們的英雄故事講給大家聽,講給年青一代聽,激勵人們堅定不移跟黨走,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

現今,由烈士家屬、紅軍后代黨員組成的新縣英雄山黨支部揭牌成立,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又開拓了新的“陣地”。“我們就是要加強大別山精神的挖掘、研究,充實大別山紅色基因庫,宣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軍后代鄭直軍對紅色精神的傳承滿懷信心。

新縣紅色資源豐富,全縣共有國家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14處,革命歷史紀念地365處。經過系統性修葺保護和開發,這些紅色遺跡正成為黨史教育的生動課堂。

43

生態美 游人醉

八百里大別山,古老村落多,紅色故事多,綠色森林多。從新縣縣城向南行進,公路猶如長纓一般劈入崇山峻嶺,滿目所及皆是綠意。

半小時的車程后,起脊房、土坯墻、木格圍、竹籬笆……一幅靈動的畫卷徐徐鋪開。

“田鋪大塆到了!”

這個坐落于大別山深處的小山村,距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在田鋪大塆設立臨時指揮所,大塆后山上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戰斗遺址。如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田鋪大塆,成為游客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同很多村子一樣,田鋪大塆一度守著綠水青山,卻找不到飯碗。綠水青山,怎么才能變成金山銀山?

2014年,田鋪大塆入選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開始了振興之路。建設過程中,田鋪大塆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歷史風貌。走在田鋪大塆村道上,低頭是石板小巷,抬頭是黃墻黛瓦,舊貌重煥新顏。

就這樣,利用傳統村落的地理優勢、建筑特色,田鋪大塆搖身變成了“網紅村”,打造以大學生創業、農民工返鄉就業為主的創客小鎮,成為河南省第一個以“創客”為主題的新型美麗鄉村示范點。

“發展鄉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習近平總書記帶著對革命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來到田鋪大塆考察,詳細了解該村依托紅色旅游資源,發展壯大鄉村經濟等情況。

“總書記來的時候,在我的店里自己掏錢買了幾雙鞋墊,還鼓勵我把生意做好,帶動鄉親們一起走向美好的生活。”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來的情景,彭芳珍仍然歷歷在目。“我們家的手工鞋墊現在也是超級網紅。一雙鞋墊100元,都是村民們一針一線自己繡的,他們繡完我去收購,拿到這里賣,在家門口每年都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老家寒舍”民宿、“不秋草”竹編工藝品體驗館、“壹玖捌貳”小賣部,現在都成為田鋪大塆的“網紅店”,沉睡了幾百年的山水資源和古老文化逐漸被喚醒,“美麗經濟”展現出致富魔力。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田鋪大塆的宣傳語,也是最想呈現給游客的游覽主題。現如今,這座“不大拆大建,修舊如舊”的小山村名氣是越來越大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接踵而至,濃濃鄉愁得以保存,紅色根脈得以澆灌。

老區群眾的幸福生活,也深深牽動著政協人的心。近年來,河南省政協、信陽市政協多次就助力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開展調研視察、協商議政,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轉化為政協履職的實際行動。

眼下,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從全國各地來的游客越來越多,20多家民宿和10多家農家樂的生意也越來越好。2020年,田鋪大塆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全年旅游綜合收入達2000多萬元。“我們去年接待游客75萬人次左右,今年已經接待了40萬人次。”田鋪鄉鄉長汪衛東說,“我們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田鋪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發展帶來的“紅利”,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單單是田鋪大塆,徜徉在老區的青山綠水間,村村有特色、點點有景致、處處有驚喜。

古老鄉村、紅色經典、綠色生態,在此交相輝映,共繪小康圖景。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