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紅色足跡
在這里,“紅軍粉”的故事仍在流傳……
無論在2000年前的戰國,還是在中國革命的歷史坐標上,將臺堡都是一個閃亮的名字。
將臺堡原名西瓦亭,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境內,站在厚重的城墻外舉目望去,戰國秦長城由此經葫蘆河向東逶迤延伸。據說,北宋期間夯筑了將帥點校軍士的土臺,由此得名將臺堡。
2016年7月18日,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六盤山腳下的將臺堡。“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的號令,自此從這里傳遍中華大地。
6月17日,蒼松勁柏,翠綠挺拔,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崔波等住寧全國政協委員走進將臺堡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崔波等住寧全國政協委員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學習黨史、緬懷先烈。
紅軍不怕遠征難
“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在將臺堡勝利會師,標志著二萬五千里長征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進入了‘北上抗日驅倭寇、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征程。”將臺堡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講解員飽含深情的講解,把委員們拉回到85年前的那個秋天。
那是一個改變中國命運的秋天。
1936年10月9日,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正確領導下,紅一、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21日,紅二方面軍長征進入今寧夏西吉縣平峰鎮。當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政委關向應和隨紅二方面軍行動的原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在平峰鎮與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等親切會面。
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紅二軍團到達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第二師勝利會師。
“參加會師的部隊有11500多人。紅一師三團政委肖鋒代表紅一方面軍把數萬斤糧食、5萬塊銀圓、20頭肥牛、200只肥羊、1000套棉衣、數百張羊皮、兩萬斤羊毛和3架縫衣機贈送給紅二方面軍。”西吉縣政協委員、將臺堡長征會師紀念園負責人張玉忠介紹,1936年10月22日,紅一軍團領導人左權、聶榮臻、鄧小平給毛澤東發電報,報告與紅二方面軍領導人及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并紅三十二軍領導人會面和慰勞部隊的情況。隨后,會師部隊在將臺堡東側廣場召開了規模盛大的聯歡會。
清晰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讓委員們仿佛看到了長征途中戰士們爬雪山、過草地、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沼澤中沉下去的瘦弱身軀,炮火中犧牲的年輕生命……問初心,淬黨性,一路行來,委員們感觸良多。
“長征,把中國的格局改變了,也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崔波有感而發。
“長征,留給我們的是寶貴的紅色記憶和不朽的精神財富。”委員們表示。
崔波等住寧全國政協委員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學習黨史、緬懷先烈。
紅軍粉的“新傳奇”
將臺堡所在的西吉縣,廣為流傳著“紅軍粉”的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師范學院院長馬宗保對這一段歷史很是熟稔。最近,他們學院以此為線索原創的情景劇《紅軍粉的故事》將黨史、民族團結故事、軍民魚水情搬上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舞臺,并榮獲藝術表演類甲組一等獎。
《紅軍粉的故事》生動再現了紅軍長征途經寧夏西吉縣的一段紅色歷史。
寧夏師范學院的《紅軍粉的故事》劇照。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進入寧夏,途經西吉縣興隆鎮,看到老百姓靠蒸、煮等簡單方式加工馬鈴薯。于是,已掌握制作苕粉、河粉、米粉技術的紅軍戰士,開始教群眾用馬鈴薯制作粉條。紅軍手把手地教授,讓粉條制作工藝在當地流傳開來,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紅軍粉’。”馬宗保委員說。
吃水不忘挖井人。80多年過去了,王河村將紅軍粉制作手藝傳承了下來,不偷工減料,不辜負紅軍對老百姓的恩情,這已經形成一種教誨,成為一代代傳承人的動力,村里涌現出許多一家四代人傳承手藝的典型。
馬正龍就是傳承紅軍粉制作手藝的第四代。“沒有紅軍粉就沒有我們家的今天,這份恩情我不會忘。現在要做的就是繼續腳踏實地把紅軍粉做下去,將紅軍粉的品牌影響擴大,讓更多人了解紅軍和百姓的魚水情。”馬正龍說。
時光荏苒,深情永駐。無論是王河村的馬正龍還是舞臺上寧夏師范學院的學生,如今都成了紅軍粉的代言人,也成了長征精神的傳承者。
走好新的長征路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將臺堡,向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并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
習近平說,長征永遠在路上。這次專程來這里,就是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今天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習近平總書記同時關注的還有寧夏的脫貧攻堅。他在寧夏考察時曾“就地取材”打了個比喻:“就像六盤山是當年紅軍長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樣,讓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坐在楊嶺村村民馬克俊家的炕上,他動情地說,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
寒來暑往,時光如梭。2020年,將臺堡所在的西吉縣剩余1.8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標志著寧夏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區域性整體貧困。
如今的寧夏,承擔著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中國(銀川)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城鄉供水、全域旅游等領域的先行先試工作,在諸多領域的改革探索中走在全國前列。
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寧夏集中發力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和灘羊、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文化旅游九大產業,現代化經濟體系脈絡逐漸清晰,經濟骨骼日益強健。
當然,這一切,也離不開各級政協組織和委員們的鼎力相助和無私奉獻。住寧全國政協委員們表示,將不斷深入學習長征精神,與國家民族共命運共前行,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葫蘆河千年奔流不息,六盤山見證滄海桑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寧夏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活蒸蒸日上。而唯一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如一,堅如磐石。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